舒緗家觀點:余英時—與楊振寧同台不同話,風骨卓然

2021-09-21 05:50

? 人氣

作者認為,學者余英時雖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大思想家」,卻在當兩岸關係的課題中建樹不足。(資料照,宋小海攝)

作者認為,學者余英時雖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大思想家」,卻在當兩岸關係的課題中建樹不足。(資料照,宋小海攝)

華人思想文化界的泰斗余英時教授月前溘然長逝,令人悵然。余教授的名言是「我到哪裡,哪裡就是中國」。他還說,「為什麼非要到某一塊土地才叫中國?那土地上反而沒有中國」,愛中、反共、批共,立場風骨清晰堅定。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筆者對余教授的思想和學術成就瞭解不多,但憑直感抱有一絲遺憾:余教授雖被譽為華人世界的「大思想家」,卻在當代華人/中國人世界的一個最重要思想課題上缺席了:台灣/兩岸關係。他雖然也議論過,但建樹有限。

對余教授的這一「抱憾」應該始於2005、06年前後。2008年,適逢「余紀忠講座」誕生首場,讀到媒體報導,心有所感,寫就下列小文。

「余紀忠講座」首場﹕「大師」同台的思維混亂

國立中央大學與時報文教基金會共同設立的「余紀忠講座」,6月30日舉辦了首場學術講座,邀請的是余英時和楊振寧,這種安排,不知是出於什麼用意?

余英時和楊振寧是兩個世界觀、風骨截然不同的人,余教授堅持民主的價值,堅持中國文化的正統傳承,因此也堅持對專制中共的批判,對中國大陸「中共文化」(而非「中國文化」)或「偽中國文化」的不屑與抵制,為此他至今不接受中國大陸的一再邀請,不踏入大陸境內,體現出世界華人文化圈少見的理念執著與風骨。

余教授堅持「民主」價值,不因「我們都是中國人」而與專制的中共為伍,這清清楚楚是將「價值認同」置放在「民族認同」,或「族群認同」、「血統認同」的「身份認同」之上。

楊振寧卻正相反,他是一個沒有民主、人權、自由等「價值」概念,而只有「中國人」的民族、族群、血統之「身份認同」思維的人,所以,對於中共的態度,他也和余教授背道而馳,很多年前,在中共的專制統治還相當殘酷時,就已到中國大陸定居。他只看到中共發展經濟,致力「中國強大」,讓「中國人臉上有光」,從來看不到中共的專制、反人權、壓制自由,他根本就不在乎這些,只要他個人不受壓迫就行。而果然,因著他的諾貝爾獎光環,他個人在中國大陸是受到中共極度的尊崇,遠遠超過他在美國的待遇。

說到在美國的待遇,或說對美國社會的個人感受,余教授和楊振寧因為世界觀的差異,感受一定也是南轅北轍。珍惜民主和自由,余教授一定覺得在美國的自由環境舒服自在,他一定無法忍受中國大陸的思想禁錮環境,所以他選擇定居在美國;而楊振寧,因為滿腦子的民族意識、族群意識、血統意識,一定覺得「中國人被歧視」,在美國是滿腹「受害者」的怨氣,所以他到了大陸的「中國人自己人的環境」就如魚得水,所以他才不顧大陸的專制,早早投奔中共了。

楊振寧是把族群、民族、血統的「身份認同」凌駕在民主、人權和自由的「價值認同」之上的。

所以,請看「中國時報」報道的標題:余教授是「民主領袖要有人文素養」,談的是「價值」,而楊振寧,是「華人終會做出一流科研」,又是族群意識。

其實,楊振寧和民進黨雖然是陣營的敵人,思想上倒是朋友,都是族群意識至上,只是一個是「中國族」,一個是「台灣族」;而楊振寧和余教授其實是價值觀的敵手,余教授一定不願與楊振寧這種因為族群、血統相同而對專制政權「認賊作父」的人為伍。果然,據報,余教授是提前退場的。我想他是要避開和楊振寧同台說話的尷尬。老實說,如果我是余教授,我要麼乾脆拒絕參加這種講座,要麼,最起碼,講完自己的話就走人早退。至於余教授為什麼願意來,願意接受把他的名字和楊振寧並列,對我來說,那是一個難解的謎。

可是,這個活動歸根結底是別人辦的。主辦機構不知道這一切嗎?為什麼要這麼安排?是受到台灣所謂「超越藍綠」思維的影響,企圖「超越紅白」(楊振寧親中共,自然是「紅」,至於余教授的美國民主,我假設是白的)?能超越嗎?

這是我對這個「余紀忠講座」首場的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感受是從余教授的演講看到他的視野局限,也再次看到華人世界思想文化的視野局限,那就是,只有民主與道德的訴求。民主是西方原創的,本來不是中國人的;道德是傳統的,不是創新的,它們都不反映台灣的新問題:偽族群衝突。這個議題以後有機會再寫。

到2008年時,筆者已經有了明確的「價值VS身份」概念,上列小文也用到了這個概念:余教授是「價值>身份」,正確;楊振寧是「身份>價值」,錯誤。

20160503-SMG0045-002-楊振寧-取自中國科普網.JPG
作者指出,余英時和楊振寧(圖)為兩個世界觀、風骨截然不同的人,余教授堅持民主的價值;而楊振寧把則將族群、民族、血統的「身份認同」凌駕在民主、人權與自由之上。(圖/取自中國科普網)

台灣/兩岸關係:「族群」是核心,余教授惜未涉入

「台灣/兩岸」課題牽連多個領域:政治、經濟、外交、地緣、軍事……,但其中最重要的還屬「思想」,是「思想觀念」決定政、經、外、地、軍等的走向。這「思想」中的核心,則是「身份/族群」,它既是島內黨派政治國家認同的核心課題,是「身份認同」,也是兩岸關係的核心二課題之一:除了眾所熟悉的「價值」對立 ――「台灣民主VS中共專制」,還有國人熟而不知的「身份政治」,亦即「族群身份之爭」:「台灣人不是中國人VS台灣人也是中國人」+「台灣獨立/去中國化VS中國統一」。

關於「民主VS專制」的「價值」,華人/中國人社會瞭解得相當透徹,沒有問題;但對於「身份政治/族群政治」,華人/中國人社會普遍對其觀念模糊,認識甚淺,甚至本能地身陷其中,熱衷「當代種族主義/身份政治」的「種族詮釋扭曲」而不自知,從美國、加拿大、台灣、香港到大陸中國,無一倖免。台獨的源起,即是「種族詮釋二二八」,是將「專制政權殘酷鎮壓民間反抗」的「二二八本質」扭曲,「種族詮釋」成「外省人/中國人欺負本省人/台灣人」,亦即,將「專制鎮壓」的「價值矛盾」扭曲詮釋成「族群衝突」的「身份矛盾」。這操作本能出於/完全符合幾乎所有台灣人/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種族詮釋」思維方式,故即便是反台獨的藍營人也無法在思想上明察、理論上釐清、實踐上說服台灣社會至今。台獨由此興旺,爾後更「出口」香港、帶壞港人,助生「港獨」,害慘香港的民主事業。可見,「族群」是島內與兩岸間待解的核心課題。

余教授身居美國,但擁有中華民國國籍,是「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的院士,與台灣淵源不可謂不深,故無論從個人感情身份的角度,還是出於華人世界「思想文化泰斗」的角色,他不可能不關心「台灣/兩岸」。但看了媒體報導他的談話,覺得零碎而層淺,似乎與坊間一般的「個人感想」無異。余教授著述甚豐,與台灣/兩岸相關的好像只有一冊,是1993年出版的《民主與兩岸動態》,為時論文集,非學術專著。余教授在書中對兩岸的論述似乎止於「台灣民主VS中共專制」;至於島內政治,雖然他也觸及台獨、本土化、省籍衝突等,且我認為他的看法方向正確,但顯然思想深度、理論創新、論述架構等皆不足。

「台灣/兩岸」不僅是華人/中國人世界的大課題,且早已上升為國際政治的熱點危機。說到底,無論是島內的「外省人VS本省人」、「外來政權VS本土政權」,兩岸間的「台灣人VS中國人」,還是大陸中國懟向全世界的「民族主義」,乃至在美國流行一時的「批判性種族理論critical race theory」,追根溯源,其核心思維是同一的,都是「身份/族群」―― 這實在是一個極具現實意義的思想理論重大課題,也是解開「台灣/兩岸」矛盾的「價值/民主」與「身份/族群」的「思想雙鑰匙」之一,值得將其內在的是非對錯釐清得如同「民主VS專制」般地清晰且普世。余教授雖也關心「台灣/兩岸」,卻因未涉入「族群」,「思想雙鑰匙」缺了其中一把,沒能做到中國人社會「自己的思想課題自己解答」,殊為可惜。

*作者為專欄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

舒緗家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