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錫星觀點:內戰70年,依舊和平無望的緬甸

2021-09-23 07:00

? 人氣

「民族團結政府」還煞有介事地宣佈從 2021年9月7日全國起進入緊急狀態。在緊急狀態下,軍事委員會主持下的所有文職辦公室從今天起將宣佈無限期公共假期。(資料照,美聯社)

「民族團結政府」還煞有介事地宣佈從 2021年9月7日全國起進入緊急狀態。在緊急狀態下,軍事委員會主持下的所有文職辦公室從今天起將宣佈無限期公共假期。(資料照,美聯社)

從1948年1月獨立至今,緬甸已經走過了73個年頭,可是這期間緬甸從來都沒有徹底穩定過,民族問題以及地方武裝與軍政府之間的衝突使得這個國家長期都處於戰亂的邊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緬甸軍事強人奈溫將軍(General Ne Win)曾經自嘲地說,要是有人問,那個國家的反政府武裝最多,那就是緬甸。他還說:「要不是緬甸盛產糧食,人們就會挨餓。」

緬甸這個國家,無論在軍事還是政治層面,軍方都扮演著很難輕易撼動的角色。過去緬甸有不少民地武跟軍方發生過交火,但最後依然沒能改變軍方主導的態勢。

軍方與「民地武」是共生共存的,誰也少不了誰。他們雙方好像是有個不成文的默契,只在人煙稀少的山區交戰,民地武不會打到城裡來,他們主要是堅守自己的地盤。軍方發動攻勢後一般也會撤走,特別是在雨季,所以不會影響人們的生活。如今出現緬族城市遊擊隊以後,打破了昔日的寧靜,讓整個社會變得人心惶惶。

緬甸佛教徒相信輪回,如今在政壇上得到了驗證。當前緬甸局勢基本上回到了20世紀末21世紀初軍方(Tatmadaw) 、民地武(民族地方武裝)和反對派(全國民主聯盟)三方鼎立狀態。

三方鼎立,則妥協為上策。拉鋸戰對誰都無益。反對黨派應該考慮軍政府的實際顧慮與切身利益,坐下來與軍政府談,並盡可能做到放權讓利。

在相持不下的情況下,和解、妥協是必要的。事實證明,在和解、妥協、求同存異、爭取三方合作的問題上,國內三方力量與國際壓力都欠妥。反對黨不能單憑良好願望或國際聲援而團團轉,他們應根據自己的條件,實事求是,循序漸進,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能謀求一步到位,要分階段逐步實現共識。

把民族問題政治工具化,是當前的趨勢。從目前情況看,儘管說是三方鼎立,但主要還是軍方和「民地武」在交火,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國防軍」(PDF)和「民地武」協同作戰。

「民地武」和「全國民主聯盟」的訴求更本不一樣。前者的目標很遙遠,昂山素季2015年曾經說過:「我們無需立刻看到遙遠的路盡頭,我們只需看到可以抵達那裡的路就好了。」後者的目標是想回到過去,那根本不可能了。

「民地武」的要求是民族高度自治,建立真正的Federal聯邦,而「全國民主聯盟」的訴求是回到過去的一黨獨大。

軍方(Tatmadaw)與「全國民主聯盟」打交道要比同「民地武」打交道困難得多。軍方(Tatmadaw)與「民地武」打交道有獨特之處。

緬甸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代理總統杜瓦拉希拉(Duwa Lashi La)7日上午正式對緬甸國防軍宣戰。(AP)
緬甸影子政府「民族團結政府」代理總統杜瓦拉希拉(Duwa Lashi La)7日上午正式對緬甸國防軍宣戰。(AP)

1988年底緬甸發生了政治動亂和1989年4月緬共發生內訌。

1988年9月18日,「緬甸國家恢復法律和秩序委員會」為防止國內動亂繼續蔓延而接管政權後,軍政府擔心反政府的民主鬥士和學生會從國外獲得武器,並同緬共相結合,因此,軍政府的當務之急是盡可能讓緬共中立化。緬共領導的1至1﹒2萬軍隊中90%以上是來自邊界地區的少數民族,而其中大部分是佤族,其餘還有克欽族、撣族和果敢地區的土生漢人。

1989年4月緬甸共產黨發生內訌後,分裂成若干股獨立的少數民族武裝集團,面對這種局勢,緬甸政府又分別同這些少數民族武裝集團接觸,答應保留他們的既得利益,承認他們原來所從事的經濟活動均屬合法,可以繼續經營,條件只是他們不要與任何其他少數民族反政府武裝集團接觸。緬甸政府還保證在薩爾溫江東部地區實施一項「邊界發展計畫」。

此外,緬甸政府於1990年2月宣佈一項為期4個月的「稅收特赦令」,允許個人在限期內公佈自己的財產,對無法說明合法來源的那一部分財產,只要補繳25%的利得稅,就可以讓非法收入成為合法收入,用於投資開辦企業和購置房地產。這無疑使毒販如虎添翼,增強了合法地位。

這項「稅收特赦令」的最大收益者無非就是羅星漢。1992年羅星漢創立了「亞洲世界公司」(Asia World),經營多種行業:碼頭、築路、工廠,包括中緬石油管道緬甸境內段的鋪設工程,20年來已成為緬甸經濟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緬甸最大、最重要的船運集裝箱港口——仰光港、內比都機場、仰光新機場等,都為亞洲世界集團所擁有,備受爭議的中緬合資密松水電站也有該集團的股份。

1989年,緬共解體,緬甸國內的第一輪停火暫時結束了聯邦政府與反政府武裝之間的對峙。這次停火始於當時幾個主要的武裝團體脫離了緬共的領導,與政府簽署了和平協定。截至1996年止,聯邦政府已經與17個主要的民地武簽訂了和平協議,緬甸國內也進入了相對和平的時期。在1989年的和平協定中,緬甸聯邦政府允許這些民地武保留自己的軍隊和武器,同時維持原先的控制區域,此外政府給予民地武領導人對控制區域內自然資源的開採權和稅收權來獲得他們的政治支持。這樣一來,給緬甸帶來20多年的太平。

後來,緬甸民主改革為緬甸政府加強對民族地區的資源控制提供了條件。但是大量資源都在民地武的控制下,聯邦政府因此希望就民族地區的資源配置以及政治權力分配進行重新安排,這就成為2011年後聯邦政府與「民地武」重新爆發大規模衝突的直接原因。說到底,又是「民主」惹的禍。

但是2011民主改革之後,一個不同於之前的政治體系正在逐步成型,「民地武」和少數民族地區除了要求以資源開發權和收益權為代表的經濟權利外,還要求相應的政治權利,包括落實真正的Federal聯邦制,完善地方議會,在聯邦政府層面給予少數民族更大的代表性。

已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歷來褒獎緬甸軍方,他對緬甸的分析很到位。李光耀認為緬甸未必會成功,昂山素季對緬甸的作用不會太大。

李光耀在2013年說過,昂山素季已經68歲了,並不年輕。而且他對昂山素季的能力也表示懷疑,昂山素季該如何應付南北各地的多個民族叛亂勢力。她有辦法平定叛亂分子嗎?

實踐證明她不能,因為她不能隨心所欲,更是力不從心。

李光耀認為緬甸的希望不在軍方,也不在昂山素季,也不是國際社會,而是在海外生活的緬甸人身上。因為這些人流亡海外,見多識廣,所以思想上,頭腦上,都比較開放靈活,而且這些人大多數都是精英,他們才是有望鼓勵國家加快開放步伐的群體。

從目前情況看,旅居國外的緬甸學者和有識之士是希望看到和解,反對分裂。緬甸民主基金會的美國哈佛學者昂乃烏(Aung Naing Oo)2005年2月3日出書,書名「與將軍們妥協」(Compromising with the Generals)。在書中昂乃烏鼓勵昂山素季與軍方開誠佈公地和談,宣稱「全國民主聯盟」作出讓步,批評昂山素季的堂哥在美國成立「流亡政府」。甚至連昂山素季的胞哥昂山烏(Aung San Oo)都反對分裂。至於到底是那些人在搞暴力,在此不加贅述。

周邊國家幾乎都認為和平與穩定對緬甸是頭等重要的,因此都願意致力於在緬甸各方間促進和談。中國是這個態度,東盟也大致是這個態度。但美國和西方採取的是選邊站,支持被軍隊推翻的全國民主聯盟政府恢復權力,這使得全國民主聯盟對通過加劇對抗軍方「看守政府」並把它趕下臺抱有了更多希望。

*作者為廣州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