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果真是「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2021-09-16 05:50

? 人氣

記者蜂擁而上,追逐「有梗」的人物和新聞已成常態。(資料照,方炳超攝)

記者蜂擁而上,追逐「有梗」的人物和新聞已成常態。(資料照,方炳超攝)

我在媒體當過記者與編譯,對於「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嘲諷,原先不以為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遺憾的是,台灣的「無冕王」太不爭氣了,我可以諒解記者無法抗拒高層指示的苦衷,也可以理解個人信念衍生的偏執,但我不能無視於信口開河的無稽報導!

三個荒唐無稽的事證

隨意從舊聞到新聞列舉三例為證。其一,在101大樓接近完工之際,有媒體刊出一篇報導,宣稱該大樓頂層和地面之間溫差很大,地面是「揮汗如暑」而頂層是「寒風怒吼」──記者、編輯和採訪主任三人都忘了小學自然課的「平均每上升100公尺下降0.6度」,同時也忘了自己登山健行所累積的生活經驗!

其二,台積電前董事長張忠謀及其夫人張淑芬低調結婚之際,有媒體取得張夫人年輕時那「盛世美顏」的照片,然後就開始自編自導的說故事,宣稱張忠謀的擇偶標準顯然以顏值為先──事後張夫人看不下去,直接跳出來斥責那篇報導只是拿著一張舊照片做文章!

台北101、臺北101(圖取自Pixabay圖庫)
台北101低層和高層溫差並不會造成地面是「揮汗如暑」而頂層是「寒風怒吼」。(圖取自Pixabay圖庫)

其三,近日對岸整頓演藝界,台灣藝人張鈞甯也被掃到颱風尾,因對岸小粉紅控訴而公開澄清自己並非台獨份子,隨後回台時被記者在機場捕捉到形影,報導中宣稱「眼神空洞……面容超憔悴」──照片顯示,當時張鈞甯戴著超大鏡片的墨鏡,還用口罩遮住下半張臉,怎麼可能看出眼神空洞且面容憔悴?

三個事證完全相同──沒有訪問當事人,沒有設法查證,甚至沒有根據邏輯和經驗來進行判斷。雖然三者皆屬「小事」,但根據先賢告訴我們「由小見大」,我們不難推斷每天應該都會出現許多荒唐無稽的報導,問題只在於我們無法逐一推敲甚或查證。

角色期望與現實

按理,我們是經由媒體報導來得知天下大事,因此我們對記者的期望,應該是做出客觀正確且深入詳盡的報導,不受制於權力壓制,金錢賄賂,及個人偏見等等,扮演著「無冕王」的角色,促使新聞報導成為制衡國家領導人的「第四權」,進而讓民眾獲得正確的資訊以及用選票進行「終極制衡」的能力。

但這種期望非常不現實。首先,媒體需要發行量或點閱量才能存活,而這兩者取決於閱聽眾,但歷史證明客觀正確且深入詳盡的報導未必受到歡迎。例如,西方的傳播學老早就指出,開發中國家的媒體仰賴3S來存活──3S是指性(sex)、運動(sport)、和明星(star)。又如,早期《自由時報》以不漲價來挑戰「兩報」(指《聯合報》、《中國時報》)之際,許多民眾的反應都是「一樣的新聞,幹嘛要多花5塊錢」。

其次,許多媒體高層都有明確的黨政色彩,新聞報導不可能無視於這種來自上頭的壓力。台灣的「三民自」與「中時聯」就是反映這種關係(中天新聞台被被迫讓出52台後已經退出第一線),而即使沒有這種黨政關係,實際上也如同《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影集所述──你不能罵老闆的朋友!

中天新聞台換照被否決,12月11日以後將告別52頻道。(中天新聞臉書粉絲頁)
中天新聞台換照被否決,被迫告別52頻道。(中天新聞臉書粉絲頁)

再者,記者也是凡人,和普通人一樣會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個別媒體自成一個小社會,「理念相同的人」會自行結黨。最後結果是理念不同者黯然退出,剩下的人在持續「抱團取暖」的過程中,再三的強化自己的信念。

光是這三個簡單而寫實的機制,就足以讓各家媒體進行選擇性報導,並且呈現出迥異的報導風格。於是,民眾對事實的認知,幾乎完全取決定於自己是在閱聽哪些媒體,唯一可以稱得上例外的是Yahoo新聞這類的綜合性平台。

媒體選擇性報導,民眾選擇性閱聽,這點在民主國家原本不是問題,但是在台灣這個社會就可能出狀況了。例如,韓國瑜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時,媒體壓倒性的選擇並執行「黑韓」政策,既符合政治正確的風向,也迎合多數閱聽眾的偏好──在有線電視新聞台當中,我只看到如今已被「放逐」的中天沒有加入。

又如,即使無關國計民生,只要有足夠的「亮點」,那麼媒體就可能將大量的時段或版面專注在單一事件,無視其他許多重大事件。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前新聞主播侯佩岑結婚的新聞──某家有線新聞台當成頭條,在前後只有一小時的新聞報導當中,占據了將近40分鐘,顯然是製作人判斷民眾極度喜愛八卦!

專業之外的常識與邏輯

我沒有新聞或大眾傳播背景,在媒體任職期間幾乎完全沒有對上司提出質疑,唯一的那次是因為覺得上司的常識與邏輯有問題,新聞判斷有誤。

那是我無償增加「外電篩選」工作之後發生的事情──以色列派遣軍隊逕行侵入鄰國,抓走了幾位民眾。我將外電提示給直屬上司國際版主任,然後就沒消息了,截稿前一小時我據理力爭,得到的回答卻是「中東常見的小衝突」,結果第二天各報幾乎都是用這條新聞當國際版頭條,而我任職的那家報社則是「獨漏」。

雖然入侵鄰國是國際大事,但對照我上司的決定,以及本文開場提示的三件小事,就不難發現其間的共同點:不需要新聞或大眾傳播專業知識,只要用點常識或邏輯,就知道那條新聞的重要性或正確性,但當事人卻毫無所覺。

這是我無法接受的打混,奈何每天都可以看到這類新聞,而且其中還有不少是同時出現在許多家媒體,顯示「有聞必錄,不動腦筋」似乎已經成為業界慣例。

張鈞甯(圖/取自CharAznable00@youtub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layJ7tRkYE
張鈞甯被中國小粉紅追殺後的聲明,引發部分獨派憤怒。(圖/取自CharAznable00@youtube)

近期最讓我傻眼的是律師呂秋遠對張鈞甯的追殺──藝人張鈞甯被對岸小粉紅指責為台獨份子,其工作室發布聲明駁斥,強調「她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呂秋遠隨即在FB貼文譴責,宣稱「妳從出生開始就辱華」,因為「從出生證明寫了國立某大學附設醫院,就已經開始了辱華與台獨的一生」,「只要曾經在中華民國管轄內,你就是獨了」,也因為「若是不接受下跪式的投降就是台獨份子」。

辯才無礙的律師當然有其思考邏輯,在我看來全篇數百字都是鋪陳,重點顯然在於宣揚「不接受下跪式投降就只有支持台獨」的推理,但大多數媒體在內容和標題的選擇上都偏重於他對張鈞甯的譴責。

但無論如何,這原本只是一個律師的看法,但因為其作家和網紅的身分,諸多媒體就有聞必錄,既不考慮張鈞甯工作室所言的「中國人」是什麼意思,也沒有顧及台灣距離獨立還有「修憲」這道天塹必須越過,更不曾想到最新民調顯示台灣仍有一成多的民眾主張統一。

最重要的是,包括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民眾在內,合計有25%的民眾被呂秋遠貼上「內賊」標籤,而這張標籤意味著什麼?媒體記者毫無反應,但我必須毫不客氣的指出,這張標籤顯示這位律師保留著「思想犯」的觀念,完全沒有思想多元和言論自由的觀念,堅信自己的想法和上帝一樣正確且不容違背。

況且,他遠比1950年代的美國參議員麥卡錫(Joseph R. McCarthy)更恐怖,後者掀起的「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只是「沒有足夠證據的指控」,而他卻直接給出判決──只要不是辣台派,那就是背叛台灣的內賊!

輕率報導只會自毀集體形象

媒體記者毫無質疑的報導這個事件,也就意味著我們無冕王的雖然都擁有高學歷,其中不乏擁有碩士學位,但是對民主制度的認識至少還停留在美國的1950年代初期,並沒有覺得這位律師的瘋言瘋語有什麼不對。

換言之,我們的無冕王只做一件每位小學畢業生都能夠做到的事情:有政要名人說話了,就把談話內容篩選並排列組合,變成一篇所謂的新聞報導,不需要考慮談話內容是否正確適當或合情合理──這未免也太輕鬆了吧,每個事件只需要一位記者就行了,何苦浪費大量人力來重複幾乎完全相同的事情!

總之,「小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一說或許是太過分了,但每位閱聽眾都可以在一天的新聞當中,找到許多篇「有聞必錄,不動腦筋」的報導,這就不能說是閱聽眾的惡意或偏見了,媒體人的自覺自省,才是提升從業人員公眾形象的唯一途徑。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