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間占領釋放的政治迫切感,依舊在世界迴盪:《觀看權力的方式》選摘(2)

2021-09-24 05:10

? 人氣

名利至上者對內部和自身的背叛可能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社會運動和藝術行動主義的歷史中,卻留下了痛苦和殘酷的遺產。或許最為人所知的,當屬法國1968年5月抗議活動中所埋下根源的一段慘痛夙怨。當時的學生運動獲得了廣泛關注,因而需要發言人。丹尼爾.孔恩.本第(Daniel Cohn Bendit)後來素稱為「紅色丹尼(Danny the Red)」,事發當年正在巴黎南泰爾(Nanterre)讀書,這位德裔行動主義者擅長交際且口若懸河,成為了當時運動中較為激進群體的代表。情境主義者正以其最敏銳的眼光,定視著社會運動的奇觀,因此,當媒體把紅色丹尼拱成了口才流利的運動代言人,自然而然也就為他招來了情境主義者的敵意。《情境主義國際(Situationist International)》後來在1969年6月號刊登了名〈孔恩.本第作為代表人(Cohn-Bendit as Representation)〉的文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丹尼爾.孔恩.本第是《情境主義國際(Internationale Situationniste)》的讀者,因不受戴高樂主義政權(Gaullist regime)的歡迎而聞名,他曾與哥哥合寫了1本書,書名是:《過時的共產主義:左翼的選擇(Obsolete Communism : the Left-wing Alternative)》。這本書受到廣泛推崇,是處理1968年5月到6月事件的佳作,但是是以英文發表。丹尼爾弟兄確實有他展現才智的時刻,但是對比於總是與他一起出現的官僚豬玀來說,這是必然的。很會譁眾取寵的人,總是會比他的競爭對手表現地更活潑、更機靈、更聰明和更大膽。然而,譁眾取寵之人的才智不過是革命者的愚蠢。

1968年5月學生抗議,地點在柏林工業大學建築設計系館,抗議德國戒嚴令實施。(Holger.Ellgaard 維基百科)
1968年5月的反抗浪潮從法國一路向東蔓延,德國柏林工業大學(見圖)也出現學生抗議標語,反對德國戒嚴令實施。(資料照,Holger.Ellgaard 維基百科)

阿拉伯世界的躁動蔓延全球 占領公共空間的藝術形態萌生

2011年1月25日,5萬名抗議人士占領了開羅的解放廣場(Tahrir Square),要求當時的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下台。這個廣場的建造者是十九世紀的埃及統治者赫迪夫.伊斯梅爾(Khedive Ismail),他夢想著打造出尼羅河畔的巴黎,廣場命名為伊斯梅利亞廣場(Ismailia Square),此名沿用多年,但在1919年的埃及革命(Egyptian Revolution)後,這個廣場就被俗稱為解放廣場(Tahrir的意思是「解放」)。從2011年起,這個廣場成為埃及的一個龐大的新政治運動的營地和基地。這起運動是受到突尼西亞的抗議行動所觸發,當地的街頭小販穆罕默德.布瓦吉吉(Mohamed Bouazizi)自焚,以終結自己的性命來抗議突尼西亞政府的腐敗,人潮衝入解放廣場引發了一個關鍵時刻,素為人知的「阿拉伯之春」就此展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