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來觀點:QE退場步步為營,全球央行聯手面對經濟變局

2021-09-13 07:10

? 人氣

在傑克森洞會議之前,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對貨幣政策、QE退場、通貨膨脹,乃至利率調升政策,公開進行了大量發言。(資料照,美聯社)

在傑克森洞會議之前,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對貨幣政策、QE退場、通貨膨脹,乃至利率調升政策,公開進行了大量發言。(資料照,美聯社)

聯準會推出寬鬆政策(QE),是為了撫平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衰退,當美國經濟重回復甦軌道,QE退場也是必然。聯準會必須雙管齊下,先讓市場建立對QE退場的正面預期,其次,在適當時間讓退場透明化,確保經濟復甦成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1年,是美國放棄美元釘住黃金的金本位制度「50周年紀念」,建立在1944年的布列頓森林協議(Bretton Woods Agreements),在二次戰後主導了全球的經濟金融秩序,到了上個世紀的60年代,全世界的經濟雖然持續擴張、股市享受長期的榮景,但是美元貶值壓力沉重。

多次衝擊之後的1971年8月15日,當時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發出歷史性的決策,「暫停」美國聯準會(Fed)向他國中央銀行出售黃金,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金融體系就此告終,全世界因此進入劇烈震盪的調整期。隨後兩次劇烈的石油危機與惡性通貨膨脹深印人心,而以美元為準備貨幣的全球經濟體系運作至今已經長達半個世紀。

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攝於1963年1月27日(AP)
尼克森任美國總統期間,美元與黃金掛鉤的金融體系就此告終。(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金融體系的運行與日曆的規律並沒有具體關聯,不過2020年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讓美國、歐洲與日本施行了10年的量化寬鬆(QE)政策,再度突破教科書的紅線,朝向史無前例的無限制量化寬鬆的外太空疾奔而去,以美國聯準會馬首是瞻的全球中央銀行,在1971年之後扮演經濟穩定基石的角色,也身不由己成為經濟震盪的變數之一,更因此面臨難以掌控的變局。

新冠肺炎爆發至今17個月,在股票與債券市場極度樂觀的情緒中,通貨膨脹隱憂、資產價格的劇烈震盪、四處引爆的房地產泡沫,以及突然出現的大宗物資炒作、全球海運價格暴漲,外加中國北京政府政治緊縮所導致的經濟變局等現象,再度叫醒50年前放棄金本位之前的恐慌氣氛。

中央銀行傳統任務的位移、現實經濟金融的實務運作不斷挑戰,甚至改變傳統經濟學理論,稱2021年為「50年來最大的挑戰」或許是過度戲劇化的描述,但是美國聯準會領導的全球中央銀行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則是不爭的事實。

傑克森洞會議 具體象徵全球貨幣政策主流秩序

全球中央銀行的總裁們,因此更加緊密的相互聯繫,不只處理個別國家自身金融情勢的穩定,更需要集體聯手達成一致的政策腳步,鞏固所有經濟參與者對中央銀行的信心,以全球化的高度來達成集體的政策效果。

因此,8月26日至28日,被媒體暱稱為「全球中央銀行年會」的傑克森洞經濟政策論壇(Jackson Hole Economic Policy Symposium),在風景極為秀麗的美國懷俄明州傑克森洞國家公園舉行,就具有格外令人矚目的意義了。

傑克森洞經濟政策論壇從1982年開始,至今已經舉行第36屆,主辦單位是美國堪薩斯城聯邦準備銀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Kansas City),因為每年都邀請數十位來自全世界的中央銀行總裁們親自出席,共聚一堂,並且針對當前特殊的經濟挑戰與貨幣政策,形式上不只具有如同「麥加朝聖」的地位,更具有全球中央銀行總裁面對面溝通、凝聚共同目標、調整政策歧異,以及培養央行總裁接班人等多方位的功能。

今年傑克森洞會議,邀請一百多位央行總裁、國際金融機構的負責人,以及頂尖貨幣學者出席。

雖然因為Delta變種病毒疫情升溫,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總裁貝利(Andrew Bailey)、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等只能視訊出席,但是親自與會的頂尖決策官員們,聚焦新冠疫情爆發一年半之後,各國政府因應經濟衰退與復甦的政策,以及央行QE如何穩步退場的挑戰,看得出2021年經濟與金融情勢詭譎難測,央行進退動輒挑動市場敏感神經,高度挑戰全球央行總裁們的專業與智慧。

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AP)
因為新冠疫情,歐洲央行總裁拉加德無法親身參加傑克森洞會議。(資料照,美聯社)

對於所有與會的央行總裁來說,美國聯準會猶如撲克牌桌上的「上手玩家」般,具有引導主旋律的威力,各國央行總裁還是以美國聯準會馬首是瞻,至少不敢推出與聯準會方向相反的政策。

央行總裁年會在美國舉行,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還有歷屆前任的聯準會主席們,名義上都是主辦單位堪薩斯城聯準會的貴賓,實際上美國聯準會主席還是年度盛會的東道主,傑克森洞的會議具體象徵了當今全球貨幣政策的主流秩序,1971年至今50年來的金融體系架構,仍然活躍運行著。

QE退場技巧 挑戰在「發錢容易、收錢難」

我們觀察在傑克森洞會議之前,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以及多位美國聯準會官員對貨幣政策、QE退場、通貨膨脹,乃至利率調升政策,公開進行了大量發言,這些已經見諸報章的評論我們在此就不再贅述。

綜合來看,市場與經濟學界對於「通貨膨脹」有大量的討論,但是聯準會仍然堅信今年第2季、第3季通貨膨脹的數字只是暫時現象,「升息」這個選項目前不在聯準會的雷達螢幕上。如果沒有重大變數出現,總體經濟如同預期的速度與方向前行,那麼要到2022年底才會觸及聯準會設定的升息門檻,零利率政策的回升則是2023年的工作。

美國聯準會(圖片來源:美國聯準會官方FB)
聯準會仍然堅信今年第2季、第3季通貨膨脹的數字只是暫時現象,「升息」這個選項目前不在聯準會的雷達螢幕上。(取自美國聯準會官方FB)

既然「升息」還不在聯準會今年的監測螢幕上,那麼在螢幕上的是什麼呢?在傑克森洞討論最多的,無疑是「QE退場」的技巧。Fed目前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債券,包括800億美元的政府公債,以及400億美元的房地產抵押擔保證券(MBS),而美國房地產市場今年以來不斷漲升,甚至引發是否會出現新一輪泡沫化的熱烈討論,經濟學界對於Fed盡速縮小購買MBS規模的呼聲越來越高。

聯準會推出的零利率、無上限量化寬鬆的購債政策,是為了撫平新冠肺炎疫情所造成的經濟衰退,經過17個月,解封後,美國經濟重回復甦的軌道,QE退場也是必然的。

挑戰在「發錢容易、收錢難」,金融市場對QE退場極為敏感,聯準會必須雙管齊下,先運用大量的決策官員的發言,讓市場建立對QE退場的正面預期,避免QE退場造成金融市場過度的震盪;其次,在適當時間讓QE退場的前提、幅度、速度透明化,確保好不容易保住的經濟復甦成果。

所以我們看到聯準會理事克里斯多福.華勒(Christopher Waller)在媒體訪問中,罕見說出「如果美國就業報告未來兩個月都增加80至100萬人,Fed可望最快從10月開始縮減購債」的具體條件;也聽到聖路易斯聯準銀行主席布拉德(James Bullard)喊出「金融市場已做好充分準備」,Fed可以自秋季起開始縮減購債計畫,並在明年第1季結束購債操作。

布拉德喊出的時程,猶如要將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量化寬鬆操作規模,在半年內降至0,縮減購債的幅度與速度都極快,金融市場是否真如他所稱「已做好充分準備」,恐怕將是傑克森洞會議之後,美國聯準會決策階層政策討論的重中之重。

各國央行決策 大致與Fed腳步齊一

觀察在6、7、8月陸續舉行的各國中央銀行貨幣決策會議,大致上也都與美國聯準會的政策腳步齊一,澳洲準備銀行在8月3日舉行貨幣決策會議(Monetary Policy Meeting),8月6日公布會議決策,央行總裁飛利浦.羅伊(Philip Lowe)同日赴聯邦眾議院經濟委員會報告,並且在貨幣決策會議兩周內的8月17日公布詳細的會議紀錄。

澳洲準備銀行最新的決策,包括繼續維持2024年政府公債利率在10個基本點、現金政策利率在10個基本點、外匯清算利率在0%,同時維持每週購債50億澳幣至2021年9月、40億澳幣至2021年11月。

澳洲因為面臨中國便宜勞工短缺、拉升基層工資的壓力,通貨膨脹威脅較美國更早、更強,但是另一方面DELTA病毒疫情在8月升溫,造成雪梨、坎培拉,還有南威爾斯省等城市的封鎖衝擊經濟,挑戰極為嚴峻,但是澳洲準備銀行的政策仍然與美國聯準會亦步亦趨。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澳洲,拖垮經濟(AP)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澳洲,多座城市的封鎖衝擊經濟,挑戰極為嚴峻。(資料照,美聯社)

另外,幾乎與台灣同時爆發第三波疫情的泰國,雖然確診人數遠遠超過台灣,不過泰國央行在貨幣決策會議中認為,疫情將會在今年第4季獲得有效控制,加上疫苗施打普及率上升,以及金額5000億泰銖(約164億美元)的紓困與振興預算的執行,泰國中央銀行仍然維持指標利率0.5%等相關貨幣政策。

在7月15日舉行的韓國中央銀行貨幣決策會議,也維持0.5%的指標利率,韓國長期面臨遠比台灣嚴峻的房地產泡沫壓力,經濟情勢比台灣更為複雜,但是韓國與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交流互動頻繁,政策國際化與透明度相對更高。

關心泰國、韓國、日本、新加坡等亞洲主要國家中央銀行政策的讀者,可以在各國中央銀行的官網上,找到英文版的最新貨幣政策、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金融情勢分析,而泰國央行近年快速國際化,縱使泰國內政有軍政府與新政黨之間的劇烈鬥爭,泰國央行國際化與專業化的腳步仍然令人驚豔,政策討論與各種先進貨幣政策研究的成果顯著,值得台灣中央銀行參考。

危機從來不缺 總能找到出路維持經濟成長

布列頓森林制度退場半個世紀,全球的經濟貿易與金融體系在一次又一次的危機中摸索向前,從兩次全球性的惡性通貨膨脹、1987年瞬間暴跌25%的黑色星期一股災,90年代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網路泡沫、2008年的金融海嘯,及至去年延燒至今的新冠病毒危機,我們從來不缺危機,卻也總能在危機中找到出路,繼續維持經濟成長與產業創新。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銀行在經濟與金融震盪中的角色日益吃重,各國中央銀行彼此互動頻繁,傑克森洞的經濟政策論壇只是最具指標性的平台,央行政策創新與新種貨幣理論的交流,不只從美國聯準會領頭,各國央行彼此之間的員工交互訓練、貨幣與外匯的互換機制,以及高層之間的互訪極為緊密,各國央行力求以更強的連結,共同面對複雜的全球經濟金融變局,全球央行決策機制快速國際化、專業化、共同發展出更有力量的政策,則是確保所有經濟參與者對未來信心的堅定基石。

*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