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短暫現象還是持續上升─「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

2021-09-07 05:50

? 人氣

實體商店與網路商店以及網路商店之間的激烈價格競爭,以及其所帶來的價格透明度,對商品與勞務價格有抑制的作用,這種現象被稱為「亞馬遜效應」(Amazon effect)。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Cavallo(2018)發現,亞馬遜等電商的定價策略高度靈活,這迫使實體商店即使以犧牲利潤為代價,也必須更快速反應,調整其定價策略。他觀察到的一個重要轉變是,實體商店的價格調整頻率已加快:排除促銷折扣活動,2008至2010年期間美國實體商店約每6.7個月調整商品售價,但到了2014至2017年期間已降到3.65個月。

民眾不出門讓電商平台的業績大增,Amazon的股價創下歷史新高。(AP)
電商的定價策略高度靈活,迫使實體商店即使以犧牲利潤為代價。(資料照,美聯社)

電商的發展所帶來的價格競爭,在壓縮利潤的同時,也抑制實體零售商提高商品售價,使得通膨維持在相對低點。日本央行也認為,網路購物的興起是抑制日本通膨的主因之一。雖然日本的電子商務占整體零售額仍只有6%,而且日本的CPI並未納入網路零售商的交易,但是電子商務透過價格競爭,迫使實體零售商降低售價以保持競爭力,此效果降低日本的核心CPI達0.1至0.2個百分點。

(4)央行貨幣政策較以往更重視控制通膨

過去與現任的聯準會官員,包括羅伯茨(John Roberts, 2006)、威廉斯(John Williams, 2006)、密希金(Frederic Mishkin, 2007)、柏南克(Ben Bernanke, 2007)、布勒德(James Bullard, 2018)、鮑爾(Jerome Powell, 2019)等,在不同時點均表示,美國與其他主要國家過去數十年通膨與通膨預期如此低與穩定,主因是各國央行的貨幣政策普遍比以往更重視控制通膨,並重視引導民眾的通膨預期,達成長期通膨預期的定錨效果(Anchoring of Long-term Inflation Expectations)。

同時,由於央行控制通膨的公信力逐漸確立,人們的通膨預期穩定,使得實際通膨率對於失業率變動的敏感度降低。

(5)金融海嘯後逆循環商品與勞務通膨率仍低

另一些研究是從個體資料來檢視各類別商品與勞務的價格變動,而非只看整體的物價膨脹趨勢。Mahedy and Shapiro(2017)使用美國的資料,將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的商品與勞務籃拆解,對於每個類別均估計一條菲利普曲線。

結果顯示,對經濟循環表現出順循環的類別占核心PCE項目42%,逆循環類別占58%。他們發現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當經濟已逐步回穩,但是逆循環商品與勞務的通膨率仍持續低迷,因此逆循環商品與勞務價格的低成長,是全球金融海嘯之後「消失的通膨」的主因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通膨率呈現逆循環的商品與勞務,除了由於其個別市場的特質,更可能是受到政策影響或政府管制所致,使其價格的變動與整體經濟趨勢脫節。若政策改變,使得原先逆循環的商品或勞務變成順循環,那麼整體的通膨率就會上升。

*作者為中央銀行副總裁、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本文內容謹代表個人意見,與服務單位無關,如有錯誤亦概由作者負責。本文原刊《台灣銀行家》,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