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南光觀點:短暫現象還是持續上升─「消失的通膨」何時再現?

2021-09-07 05:50

? 人氣

而1980年代中期起到全球金融海嘯之前這段期間,被稱為大平穩(Great Moderation)時代,主要國家呈現低度波動的持續成長,以及低且穩定通膨,與之前197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高通膨時期形成強烈對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30年來全球物價穩定5大因素

驅動大平穩時期低且穩定通膨背後的力量是什麼?檢討過去30餘年穩定全球物價的因素相當重要。從大量文獻討論這段時期通膨趨穩定與菲利普曲線平坦化背後的原因,可歸納出幾個主要的因素。

(1)全球化效應企業調價敏感度降低

由於跨國分工、貿易障礙降低,與供應鏈全球化,使得國際間競爭壓力提高,企業面對成本壓力時調整價格的敏感度降低;同時,中國與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崛起,提供充足的勞動力,抑制全球的薪資成長與通膨。許多研究均認為,全球化所帶來的效應是造成菲利浦曲線平坦化的最主要因素[Borioand Filardo(2007), Del Negroetal.(2020),Razin and Loungani(2007), Bean(2006)]。

Del Negro et al.(2020)檢視為何美國物價成長自1990年代以來如此穩定,發現主要驅動力是企業的定價決策對於成本壓力的敏感度已大幅降低,也就是當總需求上升使得生產投入成本提高,但卻未帶動企業提高其產品的價格,因而造成菲利浦曲線平坦化。

另外,各種形式的生產與業務的離岸外包形成全球化供應鏈,也造成勞動市場的結構性改變,使得勞工的議價能力降低,因而削弱了產出與通膨之間的抵換關係[Stansbury et al.(2020), Lombardi et al.(2020)]。

(2)勞動市場改變老年勞動力大增

自動化趨勢、工會力量弱化以及人口結構的改變,均有抑制薪資與通膨的效果。其中,Mojonand Ragot(2019)用OECD國家的資料分析人口結構改變如何影響通膨,發現由於人口老化,老年勞動力的參與率增加,會降低薪資上升的壓力。

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2018年的估計結果顯示,日本老年人的(兼職)勞動供給彈性是15至64歲的男性的2倍,表示當勞動需求上升時,老年人口比其他族群更願意進入勞動市場;資料顯示,近十餘年老年勞動力參與率確實大幅提高,因而對於薪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因此,人口結構的改變可解釋為何日本的失業率持續下降,但是薪資卻停滯不前,甚至是造成日本長期通貨緊縮的主因之一。

(3)電商快速成長抑制商品與勞務價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