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地平線處隱約聽見的通膨雷聲

2021-09-07 07:20

? 人氣

台積電漲價20%對許多下游產品價格都產生壓力。(圖片來源:台積電)

台積電漲價20%對許多下游產品價格都產生壓力。(圖片來源:台積電)

歐元區通膨達3%、幾個大經濟體到處找不到工人、台積電漲價20%:幾件事合在一起,讓人感覺到通膨的雷聲,己隱約在地平線處響起,至於最後是否成為一場狂風暴雨,就要再看看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向來物價平穩,擔心通縮的必要遠遠超過通膨的歐洲,終究也出現通膨火苗了;上周歐元區公布的官方數據,歐元區通膨率在8月飆升至3%,創近10年來最高。雖然其中有能源成本上升和各種一次性因素影響,但這個數據還是讓人側目。3%的通膨遠超過歐洲央行設定的2%目標,官方與學者認為這是疫情等「短期因素」造成,很快就會放緩。

不過,最讓人擔心的不是歐洲,而是美國。美國6、7月的消費者物價上漲率都是5.4%,號稱30年來的高點。包括聯準會在內的美國官方說法,都認為這是短期現象,很快就會走緩,但實際上聯準會的縮債與升息時間表,都因通膨走高而悄然往前提,因為從躉售物價來看,短期內看不到物價大幅回跌的可能。

一般對物價指數的統計有好幾種,所謂的通膨高低、大部份人聽到的「物價」、與升斗小民直接相關的物價,都是指消費者物價(CPI);但除了消費者物價之外,還有一種統計工業生產等較上游的生產物資價格的物價指數,有人稱為工業生產出廠價格(如中國的PPI)、有人稱為企業物價指數(如日本的CGPI),台灣則稱為躉售物價指數(WPI),這些生產物價可視為消費者物價的「領先指標」、先行者,而這些數據,顯然不太好看。

以7月的數據而言,中國的PPI上漲9%,美國上漲7.8%是12年來最高,歐元區高達12.1%,連長期處於通縮中的日本CGPI都跑到5.6%,是13年來最大增幅。

生產者物價節節上升,原因很多,而且幾乎都已非常明顯:例如疫情導致的生產受挫、全球貿易貨櫃又大亂,關心股市者大概都知道船運股大漲,因為運價以數倍的幅度上漲;再者,打了3年多的中美貿易戰、科技戰,把全球供應鏈的佈局與分工打亂,本來就已讓不少產品價格上升,疫情又來橫插一腳。

更讓人擔心的是:這個上漲可能只是開始、尚未走到盡頭;不久前外界曾疑惑為何到處缺貨櫃、全球貿易不順,但貿易額卻仍成長,最後才發現是靠大宗物資價格上漲撑起場面,現在很可能又到了另一波大宗物資多頭循環、價格上漲的起點。而台積電調漲20%,未來勢必帶動許多3C產品價格上漲。

如果細分造成物價上漲的各種原因,可能是重要原物料(如原油)、大宗物資調漲、或是食物類農產品上漲,也可分為是經濟體內部漲價造成的通膨,還是國外輸入品帶來的漲價(輸入型通膨),但有一個因素是催逼物價上漲最有力的因素:服務類價格上漲(薪資上漲),一旦上漲帶動物價上升的「效果最佳」,而且萬一形成預期效果後,可能讓薪資調漲與通膨形成彼此帶動的惡性通膨。

而近來各地傳出的缺工、缺人的現象,就讓人有此憂慮。根據彭博的報導,全球食品業生態系裡,到處缺工,迫使部份雇主要用大幅加薪來挽留員工,加薪幅度時常是兩位數;食品業體系缺工,製造業同樣慘淡,世界工廠中國的缺工惡化中,工廠老闆開出高價到處找工,還是找不到足夠的工人,例如急缺製衣工人,儘管薪水較過去高近2成,但還是招不到幾人。而外界的分析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正消失中,未來缺工問題只會惡化不會改善。

換句話說,放眼望去,不論是短期數據、長期展望,都看到許多不利物價平穩的陰霾,更別提主要國家的央行與政府都還在QE、撒錢之中,難怪國際貨幣基金(IMF)要特別警示全球各央行說:這波通膨可能更持久,各國央行要先發制人。

對台灣而言,雖然尚未到出現嚴重通膨的情況,但物價確實已有上漲現象,77月CPI年增率高達1.95%,1-7月平均1.54%,躉售物價(WPI)也升至11.77%的近年新高,1-7月為6.72%;雖然官方強調「尚無通膨跡象」,但也承認物價有上漲壓力,而且下半年這個壓力也難解除。因為接下去政府要發五倍券刺激消費、要調漲基本工資、公務員薪資也要上調 …..基本上這些因素都無益於物價穩定。

如果政府真把通膨隱憂當一回事,那些不利物價穩定的事情,在這個關鍵點時機,都該「避一下風頭」,少作一點。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