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喬訪談錄》追悼亡靈反思疫情─直視死亡召喚尊嚴

2021-09-06 15:53

? 人氣

比較讓人困惑的是,我們進入到一個相對比較現代、比較文明,對於疫病的了解也比過去清楚許多的時代,我們使用的卻還是中古世紀的隔離方式,整體社會透過對疫病的污名來隔離。台灣的隔離模式,生的時候隔離,死掉之後還要隔離,隔離到只剩下一個編號。這當然和整個社會對這個傳染病的污名化有關;很多亡者家屬也不敢讓人家知道他們的親友、他們的父母親、他們的兄弟姐妹死於染疫,因為他可能會被歧視,會被他的鄰居、同事懷疑你是不是一個帶原者、一個「不乾淨」的人。這也導致,即使已經有八百多位染疫死亡的人,他們的死因可能是疫苗不足,可能是醫療資源配置不當、救命藥品短缺……台灣染疫死亡的比率遠高於全球平均數,是不是防疫政策不當?是不是指揮中心瞎指揮?家屬即使心中存疑,也不敢有太大的聲音,因為整個社會對疫病的污名化,讓他們心生畏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國文化的傳統向來是死者為大,我們對於死亡其實是非常看重的,有很多很重的儀式去處理死亡的問題。也是透過隆重的儀式,把生者跟亡者做出連結,編織出生與死的緊密關係。一方面是記憶的歸位,透過儀式,家人親友聚在一起來共同緬懷、追思亡者,另一方面是賦予亡者應有的尊嚴,做為人的尊嚴。然則,當人死亡之後只剩下一個編號,亡者做為人的尊嚴被徹底剝離,親友生前不能相會,死後不能致祭,記憶被抹除,生死之間完全被隔絕,這其實在當代科學、文明的社會之下,這是多麼殘酷的隔絕模式!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的尊嚴其實跟記憶緊密有關。一個人有尊嚴,往往是因為他在社會上、在家庭中有位置,他被記住,被看重,被懷念……但是這一切在台灣處理疫病的過程當中是完全被漠視的,做為人尊嚴,是被剝奪的。我相信大眾葬文化行動當中,一個很大的意涵,就是如何去詮釋這個距離,如何重新找回人的尊嚴。做為戲劇工作者,你如何看待台灣社會使用這種隔離方式來處理疫病?

「大眾樹」的演出 (提供:大眾葬文化行動祭籌委會)
「大眾樹」的演出 (提供:大眾葬文化行動祭籌委會)

文明的虛妄性

鍾喬:

基本上,講到文明這件事,一直存在一種虛妄性。譬如疫病,在國家管理中一定是用文明概念出發,串接上醫療科學。長久以來人們相信,透過所謂的科學或是文明或是醫學,這些人就應該被隔離,整體社會在刻意塑造這樣的疾病恐懼感,只要有恐懼,文明的虛妄性就一直存在。我們從漢生病(痲瘋)的例子瞭解到,原來醫學上早就知道,漢生病不會傳染,卻是採取了嚴格隔離的方式對待病人。這當然和我們現在的新冠疫情不一樣,新冠是會傳染的。不過,我們也看到,在文明虛妄性中,當權者採用的還是隔離這種最簡便的方式,讓記憶很快地被抹去,也因此無辜犧牲的人們就不必追究事情真相,政府也就免除了應該要承擔的責任。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