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統雄觀點:逆轉柯文哲關鍵王牌─藍營倒戈者歸隊

2018-01-31 06:50

? 人氣

「2014選舉,臺北市選舉行為與其他縣市完全不同。綠營主要大勝在『藍營棄投』,總投票率大降至約67%,比史上大型選舉降低約9-11%,各縣市勝負多是所謂『泛藍』棄投的結果。但臺北市投票率只降不到1%,柯文哲主要--也是唯一勝點,就是『倒戈者』,即投票人中,有約7.5%過去偏向投藍者,改投柯文哲,所以來回約贏15%。」(蘇仲泓攝)

「2014選舉,臺北市選舉行為與其他縣市完全不同。綠營主要大勝在『藍營棄投』,總投票率大降至約67%,比史上大型選舉降低約9-11%,各縣市勝負多是所謂『泛藍』棄投的結果。但臺北市投票率只降不到1%,柯文哲主要--也是唯一勝點,就是『倒戈者』,即投票人中,有約7.5%過去偏向投藍者,改投柯文哲,所以來回約贏15%。」(蘇仲泓攝)

本跨校研究團隊採用持續30餘年選舉民意調查資料庫、與歷年網路大數據資料,進行整合研究,發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一、柯文哲的勝點「倒戈者」,由7.5%減為約3.0%弱,恰在「8個月以上」邊際選民行為可改變範圍之邊際。

二、柯文哲治理能力不佳,但競選天賦高,「競選6策」充分揮灑。

三、即日起,不論藍綠陣營若亦能以相對「競選6策」挑戰者,有53%以上機會「可潛移默化」選局。勝率逐日降低,若至2月底仍為傳統戰法,則易錯過「陡轉點」的時機。

2014選舉,臺北市選舉行為與其他縣市完全不同。綠營主要大勝在「藍營棄投」,總投票率大降至約67%,比史上大型選舉降低約9-11%,各縣市勝負多是所謂「泛藍」棄投的結果。

但臺北市投票率只降不到1%,柯文哲主要--也是唯一勝點,就是「倒戈者」,即投票人中,有約7.5%過去偏向投藍者,改投柯文哲,所以來回約贏15%。

這些倒戈者是否會繼續投給他?是2018選舉的決勝點。

以柯粉行為、黨員倒戈者行為、柯文哲施政分數、柯文哲形象分數等角度進行綜合分析發現:

倒戈者繼續支持者,減為約3.0%弱,但仍占優勢。而8個月可改變之參數為3.0%,亦即有可改變性。

柯文哲治理能力不佳,但競選天賦高。選民對其治理平均評價不及格,但兩極化,亦即其中間強度並不高。根據網路大數據資料分析,發現其「競選6策」均能充分揮灑,可能不是知識所得,而是天賦所致。

「競選6策」的第一策就是「形象可塑不造」:全力作自己,強力企圖心、努力發揮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改扮成與己不同的形象。再加上「53237選民結構」策略:選民分為5群,對不同的選民,要採取不同的5種競選策略。

「53237選民結構」即如果總選民有20人,則其中5人(25%)是「綠意識型態群」選民、3人(15%)是「藍意識型態群」選民,這2群人的投票行為在1個世代--30年內,幾乎很難改變,臺灣經過60年才改變5%,亦即來回改變了10%,藍綠互調。但意識型態投票者在總選民中占相當穩定的參數,即共約40%。對相同意識型態群,微安撫,選票就會來;對相反意識型態群,再大力經營,也是零所得。

2018-01-28-台北市長柯文哲率團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展開歐洲參訪之旅04。(台北市政府提供)
台北市長柯文哲顯深諳「競選六策」的政治人物。圖為柯文哲率團抵達荷蘭阿姆斯特丹機場,展開歐洲參訪之旅。(台北市政府提供)

人類行為是不容易短期改變的,各位讀者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會因為某項個案而突然改變自己的認知與行為嗎?如果自己都不會,如何能以為別人會?坊間許多民調曲線,動輒上下「乒砰叫」,都是研究方法、或分析方法錯誤造成的。真正的投票行為曲線是非常平穩緩變的,過去30餘年的選舉,除了2004年總統選舉外,全部結果都在選前 8 周已經底定。

在中等期距,亦即8個月至2年之間,可能可改變選擇對象的,大約只有20人中的5個人(25%);其中有2人(10%)為「可變群」、可能因為與候選人親身接觸而改變,另外3人(15%)為「搖擺群」、可能因為媒體--包括大眾媒體與網路媒體的中長期「潛移默化」而改變。可能改變,並不是一定會改變。

人類行為的改變都會遵循「S-型取用行為發展曲線」,亦即相當長的時間看不出改變,但一旦發生「陡轉點」,亦即可變的人感覺到與自己類似的人在變,就會產生集體行為,出現表面上的突然劇變。人類諺語有「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之說,其實就是對「陡轉點」的體驗、與生活化的闡述。視覺上發生斷點的是「一根」稻草,實質是慢慢累積起來的「一車」稻草。

選民類型中最多的其實是20人中的7人(35%),是為疏離群,除了與己有關的利益,參與公共事務的動機淡薄。所以在中小型選舉根本不投票,他們是任何選勝者的「免費禮物」;他們並沒有選擇,而由其他相對少數、甚至極少數的選民替他們決定了結果。

其中2-3人(10-15%)為「輕疏離群」,在大型選舉可能會投票,他們的投票行為因素與「可變群」與「搖擺群」類同。而2014、2016 在風和日麗的投票日,「輕疏離群」由於無法相信任何一方會帶給自己利益,也不認為任何一方獲勝會「危己」,因此發生了大型選舉中,幾乎大部棄投的現象。

另外,由於疏離群的與世間脫離,其中有極少、約2-3%,會因極大衝突事件而發生衝動性投票。臺灣歷史上只發生了一次,就是2004總統選舉,在最後1天增加了這些投票人,而逆轉了選局。

(圖/擷取自蔡阿嘎youtube)
為行銷自己扮醜,柯文哲從不畏縮。(圖/擷取自蔡阿嘎youtube)

柯文哲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將以上「競選6策」發揮得淋漓盡致:

1、在2年前就宣布競選連任,且時時刻刻表達強烈企圖心與展露其個性。雖然有人勸他「下馬治天下」,他偏要堅持自己擅長的「馬上鬥天下」。

2、對相同意識型態者、含相同利益者,分官賞爵、公款捐輸、毫不手軟。把台北農產運銷公司董事長,送給與農業毫無關係的親密朋友兄弟就是明顯的例子;而又突然把這位朋友換下來,再顯示他會因更大利益而犧牲(自己曾經以書面承認唯一的朋友)兄弟。早早宣示競選,表達利益的延續,更能鞏固此一群體。

3、對不同意識型態者,絕不假詞色,完全放棄、全力攻擊、甚至無禮汙辱對手,且又能在心理上、再鞏固上一群體。這個作風,和馬英九總統一再委曲想感化對手,可說是完全相反的極端。對這個群體的中庸策略是視若無睹、不理會、不迫害。柯文哲的極端造成大鐵粉、大仇敵,但前者多於後者,爭議雖高而獲實利;馬英九的極端,造成鐵粉銹蝕、仇敵不改,兩面大落空。

4、對會受媒體中長期影響的「搖擺群」,全力經營,所有媒體都盡量上,連停車場繳費機廣告也自己上。3年來,見諸新聞報導、可能實為養網軍的研究費、專案人事費、設計費、廣告費…已約2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專為他作不實宣傳的團隊,如老鼠尾栽贓案、連勝文垃圾筒案…等,在他上任後,有的入府任高官、花大錢(雖然柯文哲選前宣稱「競選團隊不入府」,但選民通常不記得);有的在外組成專營圖文不符的公司,經由接市府宣傳專案,「依法」以公費養私人網軍。

5、對會受見面影響的「可變群」積極面見,尤其會見年輕人,不惜裝瘋賣傻,力求歡迎。日前騎重機、穿牛仔,因變魔術不成而大罵幕僚,再再反映他時時以「競選表演」為重,以行政治理為輕。面見本來是成本很高的活動,但他因是市長,媒體必然有後續報導,擴大活動的成果,此即政治學上「玫瑰花園競選」的效益。

6、對「疏離群」,避談極端臺獨、與可能引起武統之話題,以免他們產生「危己」感。尤其偶爾小虧一下民進黨太離譜之事,更是鞏固「輕疏離群」「泛藍」中「倒戈者」的重要表現。柯文哲潛意識中應已理解,「綠意識型態群」不論含不含淚投票,都是囊中之物,「藍意識型態群」不必肖想,他的勝點就是這些「輕疏離群」倒戈者。

2016-12-15-前台北農產公司董事長許長仁-取自許長仁臉書
對相同利益者,柯文哲不吝於給,但為更大利益也毫不手軟的收。圖為任期極短的前台北農產公司董事長許長仁(取自許長仁臉書)

面對天生競選生物,競爭者如果採用傳統戰法:平均分配資源、亂槍打鳥,大概都會輸。民進黨已經通過柯文哲條款,在層峰、尤其是非常有獨斷力的層峰指示下,可望重演2014年行禮如儀的初選,最後禮讓柯文哲,不會有真正競爭者。而國民黨如果堅持國民黨的弱點:搞宮庭政治、不搞國民黨的強項:經濟民生,加上少行動、少青年(即網路這一塊),也沒有競爭力。

但不論藍或綠,若真有求勝的候選人,且能夠採取科學戰法:以數據為核心的「競選6策」、以與柯文哲完全相反的訴求:正派風格、治理能力、解決青年居住問題、復興城市的繁榮建設,臺北市是有機會可改變的。

根據臺灣30餘年選舉研究所獲得的參數,臺北市當前的差距,若有8個月以上「可潛移默化」的時間,改變的機率可達 53%以上,隨前置時間縮短而遞減,至2月底大約只剩50%。候選人如果純粹等待「鐘擺效應」,鐘擺大概還是會擺向柯文哲。

*作者現任教於世新大學、台灣大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