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談中國教育改革:減少考試減不了競爭壓力

2021-09-05 09:00

? 人氣

專家談中國教育改革: 減少考試減不了競爭壓力(DW)

專家談中國教育改革: 減少考試減不了競爭壓力(DW)

中國政府最近宣布了一系列學校教育改革措施,包括減少低年級考試、班級年級排名,此前還重拳整頓教培市場。這些做法能否讓不堪重負的中小學生減輕負擔?長期研究中國教育和國際教育比較的學者、維也納大學教授舒爾特(Barbara Schulte)就此接受了德國之聲的專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德國之聲:為了減輕學生的學業壓力,中國政府決定在學校中減少考試、評分,減少校外培訓。這是不是中國教育迫切需要的一次改革?

舒爾特:可以說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嘗試擺脫跟著考分指揮棒的應試學習,最新的政策宣布也有這一背景。同時這也跟習近平政府目前的政策有關,當然教育系統的改革牽涉不同的利益群體,包括中央政府、省市縣地方政府、教育部、向政府提供咨詢的教育專家、學校、老師、家長。

對於減少考試和評分,社會早有共識,家長和老師也都怨聲載道,誰不希望減少學生們負擔呢?但問題是,篩選淘汰的壓力和升學的瓶頸——誰能上一所好中學、好大學,並沒有發生根本改變。從全國來看,仍然只有少部分人能進入確實能提供良好職業前景的中學和大學。我們看到,一旦政府規定取消某一考試,就會出現另外的替代形式,以便能體現出某些學生優於其他的同齡人。考試的壓力變成了其它形式的壓力,比如有的小學老師在家長微信群裡每天發布信息,匯報孩子的表現、用圖片變相排名等。即便不考試,還是能排出高低優劣。

德國之聲:我們看到,很多家長對減少考試和排名的做法並不滿意。他們擔心如果沒有比較,自己的孩子會在競爭中落後

舒爾特:家長們擔心,學校或政府現在放松考試的壓力,但孩子今後在升學、高考時能掌握足夠的知識和應試能力?因此家長要求學校和老師教授應試技能的壓力沒有放松。我們看到,在一些經濟發達省份,比如浙江,出現了富裕家庭送孩子上私校的趨勢,因為部分私立學校不像公立學校那樣嚴格遵守政府的減負要求,更注重培養應試能力。雖然政府推出了一些規範、限制私校的規定,包括在收費方面,但選擇私校的趨勢仍然存在。

德國之聲:政府多年來努力給學生減負,但總的來說效果不佳,這次會有不同嗎?

舒爾特:關鍵的問題是,決定升學的重要考試的內容是不是會有改變?迄今有過不同的嘗試,比如在考試中更多考察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或提供音體美等“軟性”科目為選項,還有其它減少核心科目競爭度的小的考試規則變動。但這導致了很多家庭轉而在這方面巨大投注,比如讓孩子花大量時間學鋼琴、參加比賽,希望由此進入理想的大學。就是說,不管是考試還是其它的才藝競爭場,人們總會找到某種考核才能的形式,孩子的壓力並沒有減輕。

在這一點上,我們往往只想到城市裡的學校和學生以及中產階層家庭。但我們發現,一旦舊有的考試定制被弱化,或考試內容發生變化,農村地區、社會底層,包括民工家庭的子女往往處於不利地位,在新條件下他們的表現不如在原來“死記硬背苦學”的要求下。如果更多考核創造性和多方面才藝,這些無法提供課外班等有利條件的家庭的孩子就越吃虧。這是一個超出應試問題之外的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

德國之聲:您認為,更為根本的問題在哪裡?

舒爾特:問題的癥結一部分在教育之外。在中國,要想找到一份好工作,就需要一個好大學的文憑,為進好大學,就要上一所好中學。如果拿德國作比較,在德國雖然總體趨勢上人民也更願意上大學,但你即便沒有上大學,接受職業培訓也是一條不乏吸引力的路徑,收入也足以成家立業,置房買車。中國政府雖然近年來也嘗試提高職業教育的地位,但對大部分寄望孩子有一份好職業的中國家庭來說,不上大學不是一個選項。另一種人生規劃在現有教育體系裡幾乎是沒有位置的,這就造成了僧多粥少的激烈競爭。

德國之聲:您覺得這種情況是否有可能改變?

舒爾特:還是我剛才說到,問題不僅是在教育裡,而是在社會其它領域。設想我們取消所有考試,最後還是要做出選擇——誰能上北大、清華、復旦?只要在這個社會裡,你是北大、清華畢業生還是一所無名高校畢業,仍意味著天壤之別,這個問題就很難解決。

另外,最近幾年有一個新的官方策略,尤其在習近平主政的背景下,教學大綱裡加入了更多意識形態內容。現在又宣布習近平思想進入中小學教程。這種做法中國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有過了,那時候是要“紅”不要“專”,這並沒有給國家帶來進步。

在我看來,教育改革的同時,必須努力建立一個更公平的社會,對職業教育項目投入更多資金。這方面在地方層面有成功的例子:職業院校與當地企業展開合作,讓年輕人看到,即便不走高考的獨木橋,沒有一所好大學的文憑,(接受職業教育)還是有機會獲得一份好工作。但這需要一個社會整體的變革,而不僅僅是教育系統或考試規則的改變。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1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