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舊金山和約70周年─中華民國與英美霸主之爭

2021-09-05 07:20

? 人氣

從參觀英國與美國的軍事主題博物館,就可看出英國重視北洋政府,美國重視國民政府的差異。(許劍虹提供)
從參觀英國與美國的軍事主題博物館,就可看出英國重視北洋政府,美國重視國民政府的差異。(許劍虹提供)

英國與中華民國之間可不是只有香港的「回歸」與否的問題,就算英國在美國的遊說下,於1943年和重慶國民政府簽署所謂《平等新約》後,雙方在西藏與果敢地區還是存在著邊界問題。即使在同盟抗日的時代,中英兩軍在中緬邊境也有過大打出手的紀錄。所以邱吉爾站在維繫英國利益的角度,絕對不樂見中華民國成為戰後國際秩序的制定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英國的實力大幅衰退已成事實,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戰場自然成為美國的負責範圍。史迪威(Joseph Stilwell)與魏德邁(Albert Coady Wedemeyer)兩位代表盟國被派往中國,效力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委員長的都是美國軍人。負責以駝峰航線維持對華輸血的,也同樣是美軍。光是對抗納粹德國就已經備感吃力的英國,沒有餘力再去與美國爭奪對中國的主導權。

反對賦予中華民國四強地位

由於距離西南太平洋鞭長莫及的原因,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兩個大英國協的重要會員國,也在美日戰爭爆發後逐漸被轉化為美國的勢力範圍。就連加拿大在1941年派兵馳援英國在香港的防衛,也是受到羅斯福總統的影響大過於邱吉爾首相。

面對自己在亞太地區被邊緣化的事實,邱吉爾當然不願意坐以待斃,雖然英國本身仍在接受美國的援助,卻仍要奮力一搏。

英國知道美國扶持中華民國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理想主義,至少不全都是為了理想主義,目的仍是要取代英國成為主導亞太地區的西方霸權。而根據羅斯福本人的設想,全世界的武裝力量都必須在軸心國被擊敗之後加以裁撤,只有美蘇英中四強得以保留軍隊,各自維繫美洲、西歐、東歐以及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和平。

邱吉爾討厭蔣中正,倒不是因為他討厭中國,而是他認定蔣中正將會與羅斯福一起摧毀英國的殖民霸業。(許劍虹提供)
邱吉爾討厭蔣中正,倒不是因為他討厭中國,而是他認定蔣中正將會與羅斯福一起摧毀英國的殖民霸業。(許劍虹提供)

邱吉爾深知,中華民國根本不具備單獨維持亞太地區和平的軍事力量,需要靠美國提供的海空軍援助。這自然將導致美國在不用親自出面的情況下,透過中華民國這個「白手套」,成為取代英國的亞太共主。對邱吉爾而言,羅斯福這招顯然比希特勒(Adolf Hitler)、史達林(Joseph Stalin)還有東條英機都還要「陰毒狡詐」,既可享受「去殖民化」的美名,又能實質上成為亞太霸主,面子跟裡子通通全拿。

早在開羅會議舉辦前的1943年3月,邱吉爾就對羅斯福試圖給予中華民國四強地位一事表達了堅決反對的立場。邱吉爾很早就認為,蔣中正領導的中華民國政府採取100%的親美政策,只會成為美國湊數用的牌。

邱吉爾指出:「把中華民國與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等超級大國等同起來的說法,極不正確,中國對歐洲事務將毫無重要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