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能留下漂亮下台的身影並不容易

2021-09-01 05:30

? 人氣

美國撤軍阿富汗,但阿富汗政府卻迅速垮台,導致民眾十分恐慌、倉促逃離。(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撤軍阿富汗,但阿富汗政府卻迅速垮台,導致民眾十分恐慌、倉促逃離。(資料照,美聯社)

美軍在阿富汗進行了撤離行動, 本來只是將部隊從這個國家順利撤出的單純行動演變成大崩潰,手把手訓練了20年的前政府軍,好歹也應該能抵擋塔利班遊擊隊至少到美軍地全部安全撤離阿富汗為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想不到千方萬算就是沒算到美國人還沒有完全離開前,前政府軍在兩周內就已經兵敗如山到連政府都垮台了。 畢竟是花了近千億美元才在多年間訓練出的軍隊,相信對於政府軍在談笑間就能灰飛煙滅也始料未及,驚訝到整個過程會迅速至出乎意料外。

民眾恐慌擠在運輸機的畫面讓筆者聯想到了半世紀前,淪陷前直升機載運難民南越首都西貢大使館樓頂倉惶逃離的畫面,只不過這次更狼狽。

完美的撤退行動並非易事

對於很多人而言,勝利後的乘勝追擊遠較失敗後撤退能井然有序更有價值,畢竟勝利的榮耀更能吸引眼球,所以頌揚的也多是勝利者的運籌帷幄,但殊不知如何做好戰敗後的撤退更為不易,因為打順風仗易,吞連續敗難。

中外歷史都記載很多風光大捷後勝方的榮耀,但是紀載在敗軍之際還能把損失減到最少的戰例著實不多。

就戰場心理學而言,戰敗方多陷於慘重的傷亡、低沉的士氣、自信心的嚴重不足與裝備的損失,連原有建制可能都被打散的情況下,上下級間的聯繫必定因為通訊系統受到破壞而陷於混亂,這時再加上人類出於求生本能而有逃命要緊的心態,很容易形成拋下一切只為保命的悲觀氛圍。

試想在這樣高強度的心理壓力下,很多人都會驚慌失措,能夠進行有秩序而且組織的後退的確不易,所以許多的撤退都是以丟盔卸甲的混亂收場。

將近2000年前苻堅敗於淝水之戰,大家未必記得其戰敗的細節,但是可能都記取了草木皆兵這個譏笑敗逃時心裡崩潰的成語,當年立刀橫馬在淮河之濱的苻堅那時所想到的肯定是投鞭斷流的豪氣,而不會料到緊接而來的會是全面潰敗,號稱百萬的聯軍,敗逃時卻只剩十萬可見其損失之慘重。

筆者認為不能完全歸咎於苻堅的擘劃不密,因為在淝水大敗的恐懼心理下,敗軍遇事會出現疑神疑鬼的心情實屬正常,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只能想盡辦法逃出生天。

筆者就各舉出一個撤退史上失敗的與成功的範例,分享大家更了解要完成順利的撤退如何困難。

撤退的失敗案例—淞滬會戰後的大潰退

1937年起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改變日軍利用華北平原一馬平川的地形特點以發揮其機動性優勢,所以在8月於上海地區主動發起淞滬會戰,利用長江流域溝渠縱橫,不適於機械化部隊運動的特性,揭敵之短揚己之長,成功將抗日的地理軸線依照我方移動性不足的弱點,變更為在長江流域由東而西,節節抵抗的戰略設定。

上海地區是當時中央稅賦之重鎮,更是整個中國精華所在,會選擇此地作為戰場,也是抱著捨不得羊就套不到狼的心態,以上海這隻羊吸引日本這頭豺狼達成我方的戰略目的。

三個月的慘烈戰事中,國軍調集了全國各地包含中央軍、地方武力的桂軍、川軍、晉軍、西北軍、東北軍等共約70萬兵力,對抗30萬日軍。這裡筆者用了很多約,因為正確數字實在難以統計,戰況之慘烈令我們後世難以想像。

以戰事最為慘烈,被稱為血肉磨坊的羅店爭奪戰而言,往往調上去是個齊裝滿員的萬人師,不到三個小時就傷亡過半,火線下來時可能湊不滿300人而剩不到一個營!

淞滬會戰之中國軍的傷亡超過20萬人。我們現在所注意到的多半是前半段為了保衛上海的英勇犧牲以及那堅守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孤軍奮戰的事跡,後半段的故事卻更令人感到哀痛。

11月5日後,日軍巧妙繞過國軍防禦堅強的正面,在相對薄弱的杭州灣北部金山衛登陸,攻守之勢馬上逆轉,兩個月來抵抗日本的國軍瞬間變成腹背受敵,因此於11日開始全線撤退,抵抗至12日晚間上海市區陷落,淞滬會戰畫下句點。

各部潰兵根本沒有時間利用預設陣地

最讓筆者不捨的故事現在才開始:在過去浴血奮戰的過程中居然沒有設想到各部隊如何在本戰後撤出主戰場,以致沒有心理準備下接到命令後,撤退演變為潰退,因為事前規劃不足,倉促執行就容易造成一發不可收拾。許多原本懷著滿腔熱血投入固守上海的國軍,反而卻損失在自求多福的敗退中。

本來在抗戰開始的前兩年,德國軍事顧問就已經規畫了號稱固若金湯的吳福國防線下連串堅固碉堡,原先計畫用預設防禦陣地拱衛首都南京,想不到計畫趕不上變化,奪路而逃的各部潰兵,根本沒有時間利用到這些預設陣地就繼續奔逃,可見潰退之倉促。

淞滬會戰-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飛機意外墜彈於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接處的大世界,造成上海平民三千人死傷。(取自維基百科)
淞滬會戰的敗退,讓之後佔領上海的日軍,不費吹灰之力地拿下南京,更使國軍士氣嚴重低落。(取自維基百科)

其後果直接影響到12月展開的南京保衛戰,因為成功占領上海的日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就兵鋒直指南京,反觀國軍防衛首都的多是從上海戰後餘生而士氣低落,單位看起來貌似很多但都缺槍少彈,最後在缺乏組織性的抵抗下,國軍於12月13日棄守南京,國軍從撤離上海到日軍占領南京為時不過一個月。

撤退的成功案例—敦克爾克大撤退

受盡第一次世界大戰蹂躪的主戰場法國決心一勞永逸,自1929年起在其東部的法德邊境用超過10年,耗資50億法郎建立了約400公里長,堪稱堅不可摧的馬其諾防線(Maginot Line),意欲用鋼筋水泥建築的各大小要塞永久阻絕德軍的可能入侵。

但是沒想到德軍於1940年5月10日大舉由比利時揮軍攻入法國,並且在閃擊戰的革命性思想指導下,運用裝甲部隊順利穿越被視為地理屏障,理論上根本難以逾越的阿登森林,完全繞過法國精心構築的防線,法方原先的戰略想定被徹底推翻而不知如何應變?

歷史上的敦克爾克大撤退。
歷史上的敦克爾克大撤退。(取自網路)

德軍的入侵構想是透過由比利時攻入法國北部,並且由法軍側翼包圍其馬其諾防線守軍後,消滅法國南部的抵抗力量,並且與攻擊法國北部的德軍形成鉗形攻勢,大舉合圍圈內的英法聯軍。

開戰不過10天的5月20日,德軍就已經截斷英法聯軍與抵抗中,南翼法軍的聯絡,英法聯軍約40個師的近40萬部隊被包圍,之後德軍迅速攻抵英吉利海峽沿岸,聯軍被緊縮在口袋寬僅50公里的敦克爾克周邊地區。

5月26日英國海軍開始進行代號「發電機行動」的撤退行動,組成大至運輸艦,小到個人遊艇由各型船隻組成的運輸隊,要從離英國本土只有26英里的敦克爾克海灘,撤離被所有包圍的英法聯軍。

他們居然如奇蹟般,只用了10天不到的時間就完成近35萬英法聯軍的人員撤退,最大的成就在於,雖然所有裝備全都遺留在敦克爾克灘頭,但是平安抵達英國的官兵,卻成為保衛英倫三島的現成有生力量,更為同盟國部隊未來在1944年反攻歐洲大陸保留下珍貴戰力。可見即使是撤退危機也可以化為致勝轉機。

美國還是從阿富汗這個泥沼抽身了

如同辜振甫先生的名言「上台容易下台難」,演員上台時一定受觀眾矚目而容易博得滿堂喝采,但是下台身影要漂亮並成為讓人懷念的記憶卻不簡單,相信當年風光占領阿富汗的美軍絕對不會想到今日的落慌而逃。

美國不管在人力和物力都資源豐沛,雖然拜登政府的撤退荒腔走板,但無論手段如何難看,總算已經從這個泥沼抽身了,筆者恭喜美國功德圓滿地完成目前阿富汗的階段性任務,更企盼台灣不會成為下一個階段性工作。

*作者為關注近代史與戰史和時事的工程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