績效好卻要被犧牲?揭台灣家樂福屢傳被賣內幕

2021-09-02 13:10

? 人氣

前有集團總部獲利衰退,後有新興市場占走注意力和資源,我們不妨再來看看,台灣家樂福的情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市場太小,營收好也沒用

亞洲僅剩台灣不符效益

過去6年,台灣家樂福始終維持正成長。去年疫情爆發,它的營收仍突破新台幣740億元,近年淨利率也都維持在2.5%左右,即便台灣零售市場漸趨飽和,難有突破性成長,依舊不失職。而今年,它更喊出併入頂好和Jasons超市後,營收可望突破900億元!

面對這位集團資優生,總部究竟從何時開始,悄悄轉變態度?(延伸閱讀:馬斯克認證的拉麵自販機 台灣工程師離職做的!

「其實台灣去留這件事,法國總公司這幾年是一直有在評估的。不只評估台灣,而是它海外版圖一直在縮小,你一舉一動都變得很凸顯⋯⋯。」《量販解密》作者、曾任職家樂福全國公關經理多年的何默真說。

他透露,面對海外市場,總部向來有個「市占率不到前3名就撤出」的原則,近年由於集團轉型,更是變本加厲,變成不是第1名就撤出。這個策略,在內部稱為「交換整併」,意指確認某市場成長性有限後,總部即可把公司賣給當地第1名的競爭者,轉而將資源投入市占率更高、效益更好的國家。

這個原則,讓家樂福依序退出了日本、韓國、中國等市場,目前全亞洲,僅剩下表現優異的台灣。「但這又帶來另一個問題——當整個亞洲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台灣,總公司還是得派人力、耗資源去管理,那就變成『不具經濟規模』!」張明輝直言。這,或許是總部態度轉變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在於台灣的「創新意義」已明顯大於「經濟意義」。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管理才能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吳相勳分析,台灣家樂福獲利率佳,但因為市場小,營收約只占全集團的3%左右,年報上對於台灣的敘述,也從早期的「成本控制出色」「單店績效超越歐洲」,逐步轉變為「小農產品與食物正義議題得到關注」「客戶滿意度系統成效高」。

「這可以看出一件事:台灣有一些不錯的專案,但是策略重要性沒那麼高。它的營收跟獲利是正的,但對整個集團的貢獻微乎其微,如果現在賣在高點,也是不錯的選擇,」吳相勳直言。

總部不給錢,頂好買得辛苦

後來收廠商贊助費惹議

值得注意的是,家樂福集團今年上半年財報指出,因為頂好挹注的關係,台灣營收確實成長了20.8%,然而扣除購併業績之後的同期比,卻衰退了1.4%,主因是疫情升溫,促使量販店人潮明顯下滑,與歐洲情況相仿,也成為台灣市場未來潛在風險。

「我想(台灣)家樂福這幾年應該會滿辛苦的。頂好挹注再多,超市占比還是很小,超市跟電商加總,也很難彌補量販衰退的業績。更何況還有一大筆裝潢費用⋯⋯」另一位業界知情人士透露,由於購併頂好的談判早從2019年就開始,談好之後就面臨疫情爆發,導致總部自顧不暇,就只給買下頂好的費用,200多間門市更換招牌、整合系統、更新電梯、冷藏櫃等設備的費用,光硬體改裝就十幾億,全由台灣家樂福自掏腰包,「他們只好把念頭動到廠商身上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