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老爸生氣打人是我們造成的:《守著記憶守著你》選摘(2)

2018-02-15 05:20

? 人氣

家屬如果將委曲或壓力在言行上,很容易造成長者的不快、情緒的不滿,嚴重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就是為什麼,爸爸打人是我們所造成的。(示意圖/SungHsuan Wang@flickr)

家屬如果將委曲或壓力在言行上,很容易造成長者的不快、情緒的不滿,嚴重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就是為什麼,爸爸打人是我們所造成的。(示意圖/SungHsuan Wang@flickr)

有家屬抱怨,罹患輕度失智症的爸爸又發脾氣了,差一點就要打人,弄得全家雞犬不寧,小孩也無法安心唸書,家人都快受不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原因是爸爸曾對兒子說,想要吃小籠湯包。兒子特地向公司請了兩小時的假,還排了一個多小時的隊,買回來孝敬老爸。爸爸卻說,他從沒說過想吃這湯包。兒子按捺不住一肚子的火,告訴爸爸,他明明有講想要吃。爸爸一氣之下,不但發怒還作勢要打兒子。

也有家屬花了好多天安排輕度失智症的母親去花東旅遊,因母親前些時間看到電視播出花東美景,十分嚮往。還說,年輕的時候都沒機會去看看,如果有機會去,有多好。為滿足母親,特地向公司請了幾天假,安排了火車及旅館。沒想到,出發當天早上,母親卻說,不想去。甚至於還生氣的說,從沒說過想去花東看看,根本是想將她送到花東的養老院,不要照顧她了。

家屬非常生氣,認為自己是好心沒好報,還遭母親認為是要棄養,好傷心。

還有說,七十六歲罹患中度失智症的先生在家,所有的物品都稱為「那個」,一下叫她將「那個」拿來,一下又叫她將「那個」收好,接著又叫她幫忙準備「那個」,弄得她一頭霧水。她請先生說清楚,不要都用「那個」、「那個」,她怎麼知道他所說的「那個」是哪個。先生急了,認為她故意找碴,拿起桌上的書朝她丟過來,砸到她眼睛,還好沒砸傷眼睛。

每位家屬在照護失智症家人經常是滿腹的委曲,不但是花了時間、精神、金錢等,還犧牲自己的生活、工作、興趣等,除照護長者,還盡心盡力來滿足他們的想法,往往卻得到是惡意、惡言、甚至暴力相向。有時不是沮喪兩個字可形容,還可能是造成憂鬱的重要壓力來源。

其實,我以前也曾有類似的狀況,也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時候,但之後我十分後悔,因為自己當時並未真正認識失智症。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如果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思考、如何面對、如何處理等,在照護上任何人都會有情緒的反應,但照護者的情緒反應,往往會促成罹患失智症的長者產生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 BPSD )。輕者,影響家庭生活品質;重者,可能加速長者退化或不必要對健康的影響。

正確認識失智症十分重要

所以,正確認識失智症在失智症照護上是十分重要,但認識又要如何能「內化」,轉化成照護上的技巧更為重要。國外研究證實,照護者如果能了解腦神經功能受損後,對失智症患者精神與行為上的影響,懂得照護技巧先去穩定患者情緒,產生安全感,可避免患者因情緒不穩定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

就這幾個案例來看,失智症長者之所以會否定自己原本所說的話,有可能是因為短期記憶受損,他們記不得自己曾說過的話,這就失智症認知功能缺損的後果之一,尤其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更可能出現的事。照護者如果內化出失智症患者因短期記憶喪失,反映出就是患者會不記得剛剛所說過的話、甚至會否定自己曾說的話。在照護技巧上,就不需與其去爭論什麼是「事實」,就順其所說,再以轉移方式來表達。

因為他們不是「故意」如此,是「疾病」讓他們真是忘了。

第三個案例是語言表達功能的缺損,我們這部分在前一篇曾討論。先生在言語表達上出現障礙,無法明確表示出物件的名稱,這有可能是左顳葉損害所引起的語言困難,語言功能受損所產生「命名」、「語意」的障礙,患者無法以言語指稱希望表達的名詞。這名詞是我們約定俗成的說法,但患者因功能已缺損,無法再正確的說出這名詞,並非是無法產生語言或是失語。

一般出現這種情形的患者會是屬於語意型失智症( Semantic dementia ),是額顳葉失智症中的一種亞型,佔有二○%。他們一開始可能會用某些相近的詞語替代原本的單詞,但最終會失去單詞的含義。所以,是因額顳葉功能缺損,使他無法再像以往一樣講出來,只好以「那個」來代表。

這類型的患者,持續退化後,不僅想不出這個詞語,連同理解詞語的意義也損壞。閱讀能力與拼字能力也會退步,但仍可能會算術,使用數字、形狀或顏色。要說出人名,也開始有困難,即使那是過去熟悉的好友或家人的名字。

語意型額顳葉失智症和行為變異型額顳葉失智症一樣,定向感和記憶力通常還能維持,這與記憶功能受損的阿茲海默氏症患者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語意型額顳葉失智症患者在日常生活功能往往保持良好,直到疾病晚期;有時日常生活功能看起來不好,是受到語言能力受損的影響,這就是我們家人照護上的重點,如何了解及支持他們在語言功能的缺失,讓他們還能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當我們發現家人在語言功能上出現狀況,要先細心觀察他們,再將他日常生活會用到的物品,以標籤或貼紙寫上該件物品名稱,或用圖卡來代表該物品,盡量放置在他們看得到,並輕鬆拿的到的地方,更要培養照護生活上「默契」,用眼神或行為語言,來代替他逐漸失去的語言功能。

照護方向是了解他們的狀況是疾病所致,我們先是順其意。譬如第一個案例,可以先對長者說,可能是我們記錯了,這湯包既然買了,大家可一起來分享。如果長者執意不吃,也就不必勉強;第二個案例可告訴母親,可能是女兒她搞錯了,但這一切安排,如果不去玩,會損失近萬元,好可惜。女兒自己想去花東走走,為著不要浪費這金錢,再說服看看母親是否願意「勉為其難」一同出門旅遊。

就算金錢與時間上會有所損失,但如果與我們照護者去與長者「據理力爭」後,反而造成失智症長者情緒不穩定,衍生出更多的精神行為症狀,弄到全家情緒與生活都受到嚴重影響,孰重孰輕,大家可各自己來權衡與選擇。

提升照護技巧,可避免失智症長者衍生精神行為症狀

因此,照護者倘能對疾病有所認識、提升照護技巧,是可避免失智症長者衍生出精神行為症狀,並可維持家庭和諧氣氛,這是金錢買不到的。

照護者的耐心十分重要。唯有在照護上,更仔細、更有耐心,用對的方法,才可降低他們的挫折感及精神行為症狀等。

摘要重點

1. 家屬在照護失智症家人經常是滿腹的委曲,但如果將我們的委曲或壓力,立即反應在我們言行上,很容易造成長者的不快,情緒的不滿,嚴重時,出現精神行為症狀,就是為什麼,爸爸打人是我們所造成的。

2. 照護壓力的紓解,一方面,不斷演練,以提升照護技巧,另一方面,讓自己增加生活上的興趣,以化解壓力。

《守著記憶守著你》書封。(天下雜誌提供)
《守著記憶守著你》書封。(天下雜誌提供)
伊佳奇老師與書。 (天下雜誌提供)
作者伊佳奇與著作。 (天下雜誌提供)

*作者為元智大學老人福祉科技研究中心失智症照護顧問、台北市市政顧問,曾任教東吳大學政治系、世新大學新聞系。本文選自《守著記憶守著你》(天下雜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