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大冷門 法國作家奪冠

2014-10-18 17:23

? 人氣

莫迪亞諾。

莫迪亞諾。

諾貝爾文學獎大冷門,法國作家奪冠。莫迪亞諾具有驚人的記憶之藝術,描述不可捉摸、難以掌握的人類命運,他書寫二戰德軍佔領下的巴黎,人物在往事迷宮中追憶似水年華,遇見了苟且偷生的人物紀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大爆冷門,由法國作家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獲獎。莫迪亞諾在法語世界是暢銷書作者,雖然他的著作總共翻譯為三十六國語言,國際讀者對他相當陌生,難怪美國的媒體會問:「這位仁兄到底是何方神聖?」

十月九日,瑞典學院常任秘書英格朗(Peter Englund)宣布將文學桂冠頒給莫迪亞諾時,說明他獲獎的理由是:「他具有驚人的記憶之藝術,描述不可捉摸、難以掌握的人類命運,並披露二次大戰德軍佔領區的幽微晦暗世界。他的作品讓人真正了解佔領區的平凡人生活。」法國的評論家認為,三十多年來,莫迪亞諾在想像中不斷追尋過往那個他所未曾經歷的年代,他的書寫對抗著某種遺忘,提醒人們「往事並不如煙」。

莫迪亞諾出生於一九四五年,是大戰結束後第一批嬰兒潮。他的父親是意大利籍的猶太人,母親則為比利時演藝圈人,二次大戰期間,兩位逃難的年輕人在巴黎邂逅,為了躲避納粹追捕,他的父親改名更姓,後來還是被識破他是猶太人,就在被送往集中營前,靠著他一個當德軍線眼的法國朋友協助,才免於苦難。莫迪亞諾的父親當年在德軍所佔領的巴黎以黑市交易謀生,交往了許多來路不明、去向成謎的朋友。他的母親則在納粹的演藝團體工作,所接觸的圈子亦頗為複雜。莫迪亞諾日後形容他的母親外表相當艷麗,卻很無情冷漠。為了自己的演藝生涯,寧可將稚年幼兒丟給保母撫養。莫迪亞諾的父母失和後,他與父親的關係日漸疏遠,直到十七歲那一年,他決定從此父子不再見面,甚至當他父親過世了,他也不知道父親葬在何處。

莫迪亞諾有個小他兩歲的弟弟魯迪,弟弟十歲時罹患血癌,病發後一星期就死亡。弟弟的死亡帶給他極大的創痛與思念,自一九六八年,莫迪亞諾出版第一本小說《星形廣場》起,至少有七本著作提名獻給他的弟弟魯迪,作家甚至修改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將弟弟的生日當成自己的生日,因此,有段時間,法國媒體搞不清楚他到底出生於一九四五或一九四七年。

悲傷混亂的童年和破碎失和的家庭竟成了莫迪亞諾寫作的泉源。他對於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佔領巴黎期間的歷史特別感興趣,不過,這個歷史不是圖書館或教科書上的現代史,毋寧是他的父母那種市井小民為了求生存所經歷的晦暗歲月。這段對法國人來說一點都不光彩的歷史,其實很少人深入去探討,更沒有人像莫迪亞諾這麼著迷於這段時期。自一九六八年以來,他總共寫了三十多部作品,大多數作品的時代背景都是德軍佔領下的巴黎,書中的人物在往事的迷宮中尋找蛛絲馬跡,追憶似水年華,因而遇見了許多苟且偷生的人物紀事,而許多人也在頃刻間消失了蹤影,這些「失蹤人口」和「尋人啟事」,換個角度,竟成了作家叩問人生存在的意義。雖然是想像的世界,莫迪亞諾的筆法卻一點都不魔幻寫實,因為經常循線追索,倒比較像偵探小說。

「我怎麼覺得寫來寫去,都像是寫同一本書!」作家這麼說。其實讀者也有同樣的閱讀心情,莫迪亞諾儘管思路起伏,文筆曲折,卻讓人感覺重複,重複著對往事、記憶,還有那些消失了、不在場的人、事、物的尋尋覓覓,有時候甚至在記憶列車抵達前,就提早下車了。不少人批評他的作品不夠豐富,總是在記憶裏穿梭,一再重複書寫那個鬼域般的巴黎。

莫迪亞諾不擅公開訪談

莫迪亞諾以優異的成績,在高中會考後進入巴黎亨利四世高中大學預科班就讀,但很快就輟學專心寫作。從二十三歲起出版第一本著作後,立志當專業作家。一九七二年獲得法蘭西學院文學獎,一九七八年獲象徵法國文學最高榮譽的龔固爾獎,奠定了他在法國當代文學的地位。一九九六年,莫迪亞諾獲得國家文學獎,二零一零年獲法蘭西學院頒終身成就獎。他的小說受到讀者喜愛,永遠是暢銷書。中譯本有《暗店街》、《三個陌生女子》、《戴眼鏡的女孩》、《在青春迷失的咖啡館》。優游自在於他的書寫空間,莫迪亞諾不擅言詞,在公開場合他很難完整表達,接受電視訪問時,他的回答總是七零八落,連一個句子都講不完。因此,他避免接觸媒體,在這個講究行銷的年代,他沒有國際粉絲團為後盾,也不諳媒體公關,難免會被評為孤傲,不過,也有人說他專心寫作不求虛名,建立作家的嚴謹風範。

莫迪亞諾獲獎,提供了有關霸權主義的思索。分析一九零一年起迄今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有十五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居全球之冠,德國十三名緊追在後,有二十七名桂冠得主是英文作家,顯見英文書寫的主導地位。諾貝爾獎成立於二十世紀初,那是歐洲在世界舞台的霸權時代,歐洲人掌握了整個世界的敘事權,從法國的蘇伊.普東(Sully Prudhomme)獲頒首個諾貝爾文學獎後,要等到一九一三年才由印度大文豪泰戈爾獲獎,之後,文學獎又回到歐洲巡迴,直到一九三零年由美國籍的劉易士獲獎,至今,歐洲境外得獎者寥寥無幾,諾貝爾文學獎那頂桂冠似乎專為歐洲人量身訂做。

文學的領域涵蓋戲劇、詩歌、歷史、哲學與小說、散文。一九五零年代以前哲學與戲劇領域名家輩出,三位哲學家獲諾貝爾文學獎,包括柏格森和羅素,另外,法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卡繆和沙特也都獲諾貝爾文學獎,沙特因反對所有制度性的選拔,而拒絕到瑞典領獎。而英國前首相邱吉爾也以其歷史著作獲殊榮,之後,成了散文小說的天下。二零一三年,加拿大作家孟洛(Alice Munro)是第一位以短篇小說獲獎者。放眼全球,儘管不乏兼具深度與技巧的女作家,然而女性擠進諾貝爾文學國度機會低,一百多年來,只有十三名女性得獎,最近幾年,女作家比率增高,稍稍緩和性別歧視的爭議。

村上連續六年陪跑

莫迪亞諾獲獎引來許多爭議,連法國媒體也對瑞典皇家學院所歌頌的「記憶的藝術」感到莫名其妙,難以理解,甚至莫迪亞諾本人也說﹕「好奇怪!」姑不論他的文學成就僅止於法語世界,同在決選名單上還有幾名世界級的文學家,如村上春樹或美國小說家菲力普.羅斯(Philip Roth),英國《衛報》就直呼﹕「不公平!真正有資格獲獎的是美國作家羅斯!」而連續六年「陪榜」的村上春樹雖然沒有得到瑞典學院評審委員諸公的肯定,卻早已得到全球讀者的票選,村上春樹文學作品的商業成就傲視全球,領先所有的競爭對手,諾貝爾這頂桂冠對他,可能如蛋糕上的櫻桃,錦上添花。

村上春樹無緣諾貝爾找得出原因;倒不是如某些書評所稱「他的作品脫離現實,缺乏對社會的關懷」;應該是法國《世界報》提出的「得獎五要件」:法國人、英文作家、歐洲人、男性、小說散文體。莫迪亞諾符合四個得獎要件,而村上春樹只有二個,要贏很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