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AI勃起 激化了臺灣職場人才斷崖危機

2018-01-24 07:10

? 人氣

由自動化而智慧化的全新階段革命性大衝擊

洎自升級演進到自動化第三階段的「局部人性功能機器人」,已事實可以完全取代人力的指掌、手腕、臂膀運動職能,抑或腿力腳力運動職能等,而完全充分達成各局部人體功能所既有能夠產生的生產製造能力,且亦同時倍增了其既有工作能量、並且毫無「過勞疲乏」之怨懟,亦毫無必須給定暫休的副作用之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到了2016年,既已演進到了自動化第四階段「完全人性功能之整合性機器人」同時又加納最新升級進步的「智慧化(smartization)」類人性神經系統,也就是進入了「可發展成長腦力智慧」甚至加納「可心智運動的感性智慧」之後的全人機器人之「人工智慧(AI)」。

新世代勞動市場新工作機會的量變與質變

製造業自動化演進到智慧化階段,其實已足以對新經濟新世代勞動市場經濟,帶來翻天覆衝擊影響,其不容小覷衝擊力,可以從四個不同構面,予以深刻理解。

第一個構面是,AI來了,國家經濟供給型態的大轉型:首先是總體經濟運作型態之必然因此產生極重大轉型,即全球經濟出現「服務業經濟取代製造業經濟」以及「腦力經濟取代體力經濟」之新樣態。在各個國家行職業勞動經濟市場部門,都將因此出現知識涵度越高的勞動力,在經濟結構占比將越來越高,經濟貢獻度也越大,而相對的,體力涵度或體能涵度越高的勞動力,在行職業經濟結構占比,將越來越趨減少降低,其對整體經濟貢獻度越將越來越小。

也就是說,智力經濟學的知識勞動力就業機會,要遠大於非知識勞動力。

職場創新轉型之工作機會大落差現象

第二個構面是,AI來了,職場工作型態就業機會量質大落差:人工智慧切入,勢必造致現代職場「工作機會大轉型」,一方面是「工作機會量變」,知識涵度越高的工作機會越大數量增加,相對的,越高體力涵度工作機會數量越來越趨減少;另方面是「工作機會類型質變」,也就是各種行職業工作機會變遷,都會出現高度「行業變遷及工作職能結構性移轉」之大變現象。

受到如此結構性大變遷衝擊的,當然是對於尚未進入行職業職場就業的新世代,更要遠甚於早已漸去漸離的舊世代勞動力。

第三個構面是,AI來了,必然肇致「職場轉型」以及「職場創新」的大革命:一是職場環境類型變遷,從過去長期的「規模集中型態」向「零星分散布設型態」,「在地職場」將應向「異地職場連動協作型態」;二是「職場處所位置變遷」,AI來了之後,「無人工廠(robotic factory)」、「無人辦公室(robotic office)」、「無人商店(robotic store)」將趨於常態化;三是勞動力「職涯長壽化(working career extension)」,「延退(differ retirement)」,越來越具經濟社會正義性與正當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