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新聞》歷史劇的「斯卡羅爭議」,從10年前的賽德克.巴萊就開始吵了

為了拍攝賽德克.巴萊,魏德聖花光了在海角七號上賺到的所有的錢,最後還負債。(資料照,顏麟宇攝)

本來無論是歷史劇或是歷史小說,其中有關歷史的部分不用合乎史實是絕無爭議的──畢竟歷史劇不是紀錄片、歷史小說也不是教科書。問題是台灣在本土化和追求國家獨立地位之後,這些描述台灣歷史的戲劇,不免被賦予了戳破過去黨國塑造大中華神話的期待。對於這些看戲意在弦外之音的人來說,歷史的正確重要過戲劇本身的情節表現。你總不希望要人家去看某齣戲或某本小說「了解真正的歷史」,對方卻回你「那位導演(或是編劇、作者)說那都是他編纂的」。

這方面在《賽德克.巴萊》問題比較小,畢竟拍攝資金來自私人公司和個人,希望「戲劇以載道」的人不滿意也只能生悶氣。

但《斯卡羅》是公視用納稅人的錢拍的,問題恐怕就沒那麼單純了。公視用納稅人的錢拍戲,到底是要滿足「政府有傳遞文化和價值觀的責任」這個責任、即使戲劇變得難看也要完成「說教」的任務,只是滿足戲劇工作者創作自由的圓夢計畫,還是要讓台灣戲劇產業擁有全球性競爭力的產業計畫,恐怕政府要回答清楚,大家才能繼續討論「歷史劇的歷史能不能偏離史實」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