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嘉崇觀點:適量輻射可成為防癌的防疫針─醫學已有證據

2018-01-23 07:00

? 人氣

微量幅射其實對人體健康有利?圖為凱達格蘭大道上立了巨型裝置–「NO NUKES」,提醒蔡政府能徹底執行核電除役!

微量幅射其實對人體健康有利?圖為凱達格蘭大道上立了巨型裝置–「NO NUKES」,提醒蔡政府能徹底執行核電除役!

去年美國核能學會在九月份的學會月刊上登出了一篇在科學上舉足輕重的文章"Cuttler and Hannaman,2017 ", 這篇文章在醫學上也有著不同凡響的意義,因為文章明確指出大多數人若承受到高於一般自然界背景的輻射,這些人的壽命會因此延長達20%。間接的說,在核電廠工作的員工與實施放射性治療的醫院員工,他們的壽命會比其他人長20%。這文章舉出了這種情況的科學基礎,是基於高於背景的放射性進入人體後,會對人體產生類似打防疫針的效果,使人體能增進消滅癌細胞的能力.
 
人類在生命,生活,與生存的歷史上,一直面對著幾類損害細胞與破壞基因的因素。這些因素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外太空或地球上自然界放射性的物質,進入人體內平均對人身產生每秒鐘達數百萬次的能量性的衝擊,這些衝擊當然會對人身造成損害。但還好靠著體內強有力的保護機能,可以緩和與解除這些損害,使人類生存下來,而有著平均70年的壽命。
 
人身靠著氧氣來製造養分,氧氣的化學反應能夠產生出細胞需要的能量,但從80年代開始科學界發現了氧化作用也對人體細胞有害,這樣的作用會產生一種俗稱"自由基"的分子,能夠使人身每天面臨近十億次的損傷。還好,也因為身體內天生的保護機能使得這十億次的損害,降低到人體內每天每個細胞面臨一百萬次的基因改變,更還好的是,大部分這些基因改變都是無害的。
 
人身內除了有保護機能可以使得細胞少受損害之外,還有修復的機能。由於這種修復的機能,科學界掌握了人身平均每天每個細胞祗會面臨一次基因改變的次數。雖然説這類基因改變對人身大多無害,但是這些基因的改變也是癌細胞成形的主要來源。
 
這時,人體要依靠兩大機制來消滅癌細胞,一是體內天生的免疫系統,另一種卻是類似打防疫針的激發性滅癌能力,而這個能力是由外來的輻射來激發而達到類似打防疫針的效果。近幾十年的研究與觀察數據在科學上有了定位,一旦外來的放射性超過自然界背景的劑量,就會產生這種類似打防疫針的效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本福島地區生產的蔬果。(圖/溫芳瑜攝)
日本福島地區生產的蔬果。(圖/溫芳瑜攝)

這議題是個屬於科學上的,也是醫學上的範疇,一切發現都是根據科學上50多年的研究,才有現在已形成科學上的定論,因為一個重大的結論須有廣泛的,精確的數據來驗證,才能定案。現在定案的結論也在這次美國核能學會九月份的月刊發表了,明白的指出凡是經驗過超標放射性的人員,壽命平均會延長多出百分之二十。
 
這篇文章的原意並非完全要推崇額外吸收了超量放射性劑量有長壽的效果,而是另有議題。那就是根據新的科學証據,美國對員工是原本可以容許個人因為工作上的需求,承受到更多的放射性劑量,所以目前劑量的法定上限,現在看來是過於苛刻。文章的主旨在敘述美國已經開始了一個減低這種過度苛求的限制的立法行動。美國總統川普在2017年2月24日簽署了一項命令(Executive Order 13777),並給了美國環保署一項開始行動的指令,該署也正式為放寬過分苛求的法定放射性劑量上限在4月開始了下一步工作。
 
當然,放寬放射性劑量在人體容許的程度對工業的進步是有益的,也是有必要的。但下一步更應該要落實的是能夠提高放射性劑量於人體醫療性,繼而設計出一套可行的醫療程序與機制,當作一種增強免疫力而能減癌的防疫針。科學上已証實的這種對健康有實質效益的方式,豈能被輕易的忽視。

現在世人反核的主要原因是懼怕核輻射,説的更明白一點是人們懼怕放射性劑量會致癌,但這個想法現在看來不但不正確,反而新的醫學認知是適量的超額放射性劑量會減癌,使人壽命延長多達20%。
 
川普總統已經簽署了命令,美國環保署也已開始了全面行動著手改變放寬對放射性限制法規。看來,假以時日,人們會開始瞭解放射性對人體免疫的正面效果,進而會廣泛地顚覆大家對放射性劑量的舊認知與錯誤的恐懼。

福島的放射線與世界其他城市比較。
福島的放射線與世界其他城市比較。

後記:

1.這個科學的報導有大量的數據做後盾,是全球性的數據,概括了50年,也包含了1986年蘇俄查諾比核事故與日本2011年福島核災的分析。

2.現在美國所採取的放射性劑量在專業員工適用的上限已被公認是過分苛刻,原因是二次大戰後人們懼怕輻射,就開始採用政府頒佈的指標,當時並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與証據來印証,但該指標一直沿用迄今。

3.美國環保署開始作業的文號是“Federal Register”, EPA-HQ-OA-2017-01904。

4.原文的作者與標題是:Jerry M. Cuttler and William H. Hannaman, “Current Radiation Protection Limits: An Urgent Need for Change.” 34, Nuclear News,September 2017, America Nuclear Society。

5.此文附有諸多參考文章與引用文獻,開列於附件。(請斟酌列印)
 
*作者是美國麻省理工核能工程博士,現仼核能工程設計論文期刊編輯。

References 參考文章與引用文獻
1. Cuttler, J. M., and J. S. Welsh, " Leukemia and Ionizing radiation Revisited, " Leukemia, 2015; 3(4):1-2 

2. Jaworoski, Z., Comments on "Chernobyl's Legacy: Health, Environmental and Socio-Economic Impacts," The Chernobyl Forum Report, January 5, 2006. In: T. Rockwell and J. M. Cuttler, eds., President's Special Session: Low-Level Ra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kushima Recovery.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Annual Meeting, June 25, 2012. pp. 131-142.

3. Inkret, W.C., C. B. Meinhold, and J. C. Taschner, "Radiation and Risk-A Hard Look at the Data," Los Almos Science, 1995; 23:116-123. 

4. Feinendegen, L. E., M. Pollycove, and R. C. Neumann, "Hormesis by Low Dose Radiation Effects: Low-Dose Cancer Risk Modeling Must Recognize Up-Regulation of Protection." R. P. Baum, ed., Therapeutic Nuclear Medicine.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2012; 789-805.

5. Cuttler, J. M., L. E. Feinendegen, and Y. Socol, "Evidence that Lifelong Low Dose Rates of Ionizing Radiation Increase Lifespan in Long- and Short Loved Dogs," Dose-Response, 2017;15(1):1-6. 

6. Pollycove, M., and L. E. Feinendegen, "Radiation Induced Versus Endogenous DNA Damage: Possible Effect of Inducible Protective Reponses in Mitigating "

7. Calabrese, E. J., "Hormesis is Central to Toxicology, Pharmacology and Risk Assessment," Hum Exp Toxicol, 2010; 29(4)249-261.

8. Calabrese, E. J., "LNTGate: The Ideological History of Cancer Risk Assessment," Toxicolo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2017; 1-3, 

9. Clark, R. H., and . Valentin, The History of ICRP and the Evolution of Its Policies.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109. 2008; 75-110.

10. Cuttler, J. M., "Urgent Change Needed to Radiation Protection Policy," Health Phys. 2016;110(3):267-270.

11. Mitchel, R. E. J., "Cancer and Low Dose Responses in Vivo: Implications for 

12. Pollycove, M., "Radiobiological Basis of Low-Dose Irradiation in Prevention and Therapy of Cancer," Does-Response. 2007; 5:26-36. 

13. Jaworowski, Z., "Radiation and Ethics," Physics Today. 1999; 59(9):24-29. In: T. Rockwell and J. M.Cuttler, eds., President's Special Session: Low-Level Radi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kushima Recovery. American Nuclear Society Annual Meeting, June 25, 2012. pp. 112-117.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