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體育班會是執政者的神器還是包袱?

2021-09-05 06:30

? 人氣

體育班成員運動傷害頻仍,甚至嚴重到引起體育署的重視。(資料照,顏麟宇攝)

體育班成員運動傷害頻仍,甚至嚴重到引起體育署的重視。(資料照,顏麟宇攝)

如果你在媒體報導中看到或聽到下面這句話:「每年將數千名兒童送進學校進行全天制的運動訓練。」你會想到什麼?我相信許多人想到的是國內中小學的「體育班」,但這句話其實來自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對東京奧運的報導,針對的是中國大陸的運動員培訓體制,並指出這個體制源自於前蘇聯,我只是刪除部分文字並略作修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什麼要扯這些呢?因為體育班的存在與擴充,預期可以在未來奪取遠遠超過目前的國際賽事獎牌,其中當然也包括奧運獎牌。無論是誰在執政,都可以輕鬆的收割這項成果,用簡單明確且難以駁斥的事實,宣示自己和整個執政團隊的英明偉大。

然而,體育班真的利多於弊甚至有利無弊嗎?至少在黑暗的角落中,會有無數體育班畢業生及其親友唾棄政府的體育政策,一旦爆發則可能讓執政者束手無策!因此體育班究竟會是執政者的神器還是包袱,目前仍言之過早。

源遠流長且日益壯大的體育班

國內的體育班始自於1968年指定3所高中成立的體育實驗班,到2013年才訂頒〈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體育班設立辦法〉,目前已有700餘所中小學獲得核准,學生人數逾4萬人。

該設立辦法第3條明確指出,至少到了國高中階段,體育班唯一的目標是「培育運動專業人才」。第4條更進一步設定範圍,宣示體育班發展之運動項目以奧運、亞運、世大運、及中央主管機關推動之學生運動賽會競賽項目為原則。

顯然,體育班一開始就是想要培養出國際重大運動賽事的「奪牌機器」,這點和前蘇聯、中國大陸沒有任何差別。當然,已經快被台灣社會遺忘的孔老夫子說過,「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因此沒有必要因為該項制度來自於中俄兩國就予以唾棄,理性的分析其利弊才是明智的抉擇。

20210813-體育改革專題,桃園平鎮高中體育班,跆拳道校隊,收操。(顏麟宇攝)
體育班一開始就是想要培養出國際重大運動賽事的「奪牌機器」,圖為桃園平鎮高中體育班跆拳道校隊。(資料照,顏麟宇攝)

毫無疑問的,只要體育班制度還沒有崩潰,就可以源源不絕的培養出大量的優秀運動人才,輸送到各大學的運動相關科系持續培育,最後則配合國家運動訓練中心來精益求精,真正的踏上奪牌之路。這點已經由前蘇聯和中國大陸的經驗獲得鐵證,根本不容置疑。

問題在於,體育署在2021年預算書當中的一段引言,點出了我們的體育政策根本自相矛盾。

該引言宣稱:「國民體能是國力的基礎,競技運動實力是國力的展現」,但體育班制度其實只是提高了競技運動實力,對於並非運動員的全體國民而言,體能狀況根本不會受到這項制度的影響。於是,國民體能和競技運動實力不再是體育署所言的「本體與鏡像」的關係,而是逐漸脫鈎而漸行漸遠。

全大運一般組參賽成績多年來無進步

想要證明這點的話,最精準的證據來自於全國大專校院運動會(全大運)的檔案資料。只要翻出從早年到目前的資料,對照公開組與一般組的參賽標準和前8名成績,結果就一目了然。

我無法做到這點,只能根據個人記憶指出,就一般組參賽標準而言,幾十年來並沒有明顯變化,例如我還記得自己當時鉛球和跳遠的個人最佳記錄,都微幅超過當時的參賽標準,而40多年後的今天,鉛球的10米和跳遠的5米8,都還是略低於我當時的個人最佳記錄。

另一方面,翻出近年中學運動會的成績檔案之後就會發現,許多金牌得主的成績,已經接近或追上40多年前的國內頂尖水準。例如,2021年高中男生組跳遠金牌成績達到7米65,我念高中和大學時只有陳進龍的7米73超過這個數字,三級跳遠金牌的15米84,也足以和當時全國排名第一的黃媽龍爭勝負。

高男花蓮海星高中盧浩華(中)110公尺跨欄跑出13秒58佳績,新了高懸7年的全中運大會紀錄。(圖/徐炳文攝)
全中運許多金牌得主的成績,已經接近或追上40多年前的國內頂尖水準。(資料照,徐炳文攝)

純粹就提升競技運動實力而言,比較近期的全中運、全大運、和全運會三者的競賽成績,更能夠突顯出體育班的貢獻。以2020年為例,高中男生組100公尺金牌10秒72,與全大運公開組第8名僅差0.01秒,在2019年全運會中可以拿到第5名;跳遠金牌7米37,足以獲得全大運公開組第3名,或2019年全運會第6名。

國中男生組的成績更是驚人,100公尺金牌10秒76,已經接近於全大運公開組第8名的10秒71,而且在2019年全運會中可以拿到第5名;跳遠金牌6米91,足以獲得全大運公開組第6名。

想像一下,一個還處在發育初期的小男生,就能夠在幾乎完全由體能高低決定勝負的運動項目上,勝過許多生理成熟、接近或處在個人巔峰狀態的國內頂尖選手,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國民體能和競技運動實力漸行漸遠,只是說明體育署的政策目標是在自打耳光,其實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國人的體能與健康狀況不盡理想確屬事實,尤其是眾所周知的「老年因病臥床,生活品質惡劣」,但這個問題來自於許多因素,與中小學體育班風馬牛不相及,而體育班在提升競技運動實力上確實效果卓著。

出路有限且就業競爭力低落

競技運動實力確實提高了,但隱憂也很快的浮現,這裡只提示我比較重視的兩點。其一,按照體育班設立辦法,學生只需要研習公民、體育學科、體育術科等課程,國英數理化史地通通不睬。這點在高中以下都是義務教育,而且體育班升學只考術科等前提下,自然沒什麼問題。

然而,大學運動相關科系招生人數有其上限,若不足以吸納全部有意願的考生,那麼體育班學生就會面臨指考成績不佳,無法與非體育班學生競爭的問題。

這個問題固然可以藉由歷史悠久的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辦法來獲得部分解決,但運動相關科系招生名額不足的問題仍然存在,因此體育署廣開門路,讓各校的非運動相關科系也可以招收運動績優生,而且針對未能在重大運動賽事中獲獎,不符合前述升學輔導辦法的學生,還提供特殊選才和甄選入學這兩種升學管道,由學校自訂報名資格。

20210728-大學指考28日舉行,考生入場須量測體溫。(顏麟宇攝)
體育班學生一般科目學力不佳,可能在大學指考時與一般考生的競爭上居於劣勢。(資料照,顏麟宇攝)

有些學校將報考資格定得很寬鬆,例如最低要求經常是高中體育班或校隊成員,甚或只要畢業的學校證明其運動績優身分即可,而甄試當中不但只考術科,而且還只是進行體適能測驗。只要不是運氣太差,這些學生都可以順利進入大學就讀非運動科系。

但體育署官員可能和許多民眾一樣想差了──包括運動相關科系在內,大學的許多基礎和專業學科,或多或少都會延續高中非體育學科所奠定的基礎,例如研習運動生物力學之前,必須熟知高中物理學當中的力學和高中數學當中的向量與三角等等。

同理,研讀多個科系列為必修的統計學之前,最好先對排列組合與機率具備一定的認識,而這些都涵蓋在高中數學課程內容當中。

運動績優生學科經常要教師放水才能過關

在這種情況下,運動績優生往往在大學裡頭念得很辛苦,經常需要教師放水才可以過關,而踏入職場時也經常是一碰到筆試或一開口就露餡。我多次聽聞台師大體育系的保送生或加分生抱怨學科負擔太重,也在健身房碰到過多位一開口就露餡的個人教練。

例如,我無法在腳掌和腳跟都著地的情況下蹲到底(俗稱「亞洲蹲」),從而無法正常的扛著槓鈴進行深蹲訓練。但一位邀請我加入其個人指導課程的健身教練堅稱,可以用暖身和按摩來解決這個問題。顯然,這位教練或則是欠缺運動生理學常識,或則是把我當作「外行人」來呼悠。

另一個範例更糟糕:一位我經常在晨練中碰到的年輕女性,在付費加入個人教練課程後,對教練指導的許多事項有所疑惑,於是上網到「運動星球」這類專業網站搜尋,結果發現該教練的指導經常違反網頁上所揭示的原則。她因此對教練提出質疑,得到的回應卻是不屑一顧,直接受到「誰是教練」的斥責,簡直是花錢又受氣。

體育署也知道到這個問題,因此在2019年的新課綱當中,將體育班的願景設定為「培育學業及術科兼備的運動選手」。

但我很不看好這個願景,不談運動員對於學科的學習意願與能力,至少早在普設體育班之前,運動相關科系畢業生就已經面臨就業困難的問題,如今雖有健身產業崛起,但需求較大的只是重訓、有氧、瑜珈等有限的幾種運動項目,而且大多是在「靠業績吃飯」,並非安穩的就業抉擇。

運動易利站Easygym12月10日至14日每天早上八點至下午五點,健身房免費開放使用,私人教練課程預定享八折優惠。  (圖/李梅瑛攝)
需求較大的只是重訓、有氧、瑜珈等有限的幾種運動項目。(資料照,李梅瑛攝)

至於藉由運動產業鏈來安置就算了,如我在《風傳媒》的〈東奧的另類省思─運動員職業化?行不通的!〉一文中所言,職棒與職籃早已證明那是行不通的。

體育署還想藉由《運動產業發展條例》來解決問題,但我看來看去就是只會用納稅人的血汗錢來補貼業者,具體措施包括業者僱用績優運動選手可獲得政府補貼,以及補助各校帶領學生去觀賞運動賽事(例如今年第2季多次補助學生觀賞職棒與職籃賽事,最高的一次補助6萬多元)!

如影隨形的身心傷害

其二,運動員都知道運動傷害的可怕,但偏偏無法避免其發生,甚至廣受採納的預防之道「充分暖身」,其效果也被實驗所推翻。但只要不是足以導致殘障甚或致命的罕見傷害,休閒運動員通常就不會擔心,中止訓練休息一陣子,必要時到運動傷害科問診,大多都很快就能夠康復,不致於影響學業或工作。

例如,我自己碰過最嚴重的運動傷害是投擲標槍產生的肘關節滑脫,右臂無法橫向承受向前或向下的施力,但不影響我在全校運動會當中奪得鉛球銀牌和接力賽冠軍。

其後前往台大醫院問診,照X光後仍無法確定根源,醫師只好給我「做復健運動」的建議,迄今並不算完全康復,但確實不影響生活,甚至也不影響我參加常青田徑的標槍競賽。

然而,對體育班學生而言,稍微嚴重一點的運動傷害,就可能意味著運動生涯的暫時甚或永遠中斷。

但無奈的是,體育班學生比一般運動員更容易出現運動傷害,原因是他們無法配合身心發展狀況逐步調整訓練的量與質,一開始就必須接受最嚴格的訓練,而這些訓練經常是源自頂尖運動員的訓練菜單,很可能超出了體育班學生的負擔能力。

為什麼要採取這種可能揠苗助長的訓練方式呢?理由很簡單,他們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優秀的運動成績,否則可能被踢出體育班。而且因為升學只考術科,並配合競賽表現來決定榜單,因此能否順利進入理想的校系完全取決於競賽實力,包括既有的參賽成績和現場術科測驗成績。任何人在這種情況下,都會選擇提高訓練強度並增加訓練時間。

20210813-體育改革專題,桃園平鎮高中體育班,跆拳道校隊。(顏麟宇攝)
體育班學生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優秀的運動成績,否則可能被踢出體育班,往往因太高強度的訓練而受到運動傷害。(資料照,顏麟宇攝)

結果可想而知,體育班成員運動傷害頻仍,甚至嚴重到引起體育署的重視,不但修訂體育班設立辦法,規定學生每天的訓練時間不得超過3個小時,更嘗試透過運動傷害登錄和防護員巡迴服務等途徑,來掌握實際狀況並謀求補救。

我們無從得知這些運動傷害是否足以影響其升學與就業,只能將心比心推斷,即使受到嚴重的影響,通常也只能自認倒霉而隱藏在黑暗當中,不為社會大眾所知曉。

以上針對的是生理層面的運動傷害,而體育班學生還可能發生心靈層面的另一種運動傷害。學界將這種傷害稱為「運動倦怠」,意指因為長期承受壓力而喪失對運動訓練的熱情,反映在行為面的則是不會進行自主訓練、自行降低訓練強度、訓練時間缺席、抱怨不絕、甚至自行要求退訓等等。

「風速女王」王惠珍的主動提前退休,就是運動倦怠的經典範例。她並不喜歡運動,但其短跑天賦堪稱「怪物級」,從開始練習到奪取亞洲田徑賽100公尺銅牌,中間只隔了4年,其後幾年持續在國內一騎絕塵,並奪取多面亞洲賽獎牌。

然而,長期面對艱苦而孤獨的訓練,終於使她在連續多年未能突破個人最佳成績,而且也未能更進一步奪取奧運獎牌之後,在尚屬巔峰的27歲就高掛釘鞋。

運動員提前退休在國內很常見,例如奧運歷史上台灣唯一參賽的中長跑選手李秋霞,也是早在28歲就公開表示準備退休,並引發體育界的議論。相形之下,歐美就不斷出現許多「高齡老將」,例如美國田徑界的5屆奧運元老菲莉克斯(Allyson Felix),以35歲的高齡勇奪兩面東奧獎牌。

提前退休讓王惠珍失去了更進一步,站在世界巔峰的機會,等於是浪費了自己絕佳的天賦。但她只是在無法再行忍受壓力之下,做出當時最合適的個人抉擇,旁人沒有置喙的餘地。

總之,一旦出現強烈的運動倦怠之後,訓練活動和競賽成績必定會受到不利的影響,而更嚴重的是運動員會陷入咬牙苦撐或忍痛放棄的兩難抉擇,從而在心靈上蒙受深刻的痛苦。對於出現明顯運動倦怠的體育班學生而言,咬牙苦撐就等於要繼續承受身心雙重痛苦的折磨,而忍痛放棄則等於是到末段學校混一張無助於就業的文憑,這是何等殘酷的抉擇!

形同「養蠱」的無情政策!

以上說明了中小學體育班的角色和我所重視的兩個隱憂。必須強調,我並不反對設立體育班,更不諱言體育班將大幅提升我們的競技運動實力,但我必須指出,政府似乎認定體育班學生或則能夠脫穎而出,得到各種獎金與補助,並順利的完成就業安置,或則能夠順利的和一般學生合流,公平的在就業市場競爭並存活。但這兩者能夠輕易做到嗎?

以目前8個年級的4萬名體育班學生而言,平均每年有5千人。這些學生當中有多少人可望為我們奪取國際大賽獎牌?平均每年頂多百來個吧!那麼,其他4千多個怎麼辦?

讓每年幾千位學生滿懷期盼的踏入體育班,像傳說中的「養蠱」一樣,根據運動成績在升學競爭中淘汰掉大部分,再讓被淘汰者可以去混一張可能毫無價值的文憑,然後就任其自生自滅了。這豈不是負心漢的「始亂終棄」?

這些就是我在標題當中所說的包袱。一項只能讓少部分人達到終點,多數人在過程中持續忍受身心傷痛,而最後只能以低於常人的起跑點,來和其他人角逐就業機會的教育政策,能夠讓這個社會更好嗎?至少我絕對不相信。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常青田徑會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