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東奧的另類省思─奧運獎牌背後的三種代價

2021-08-22 06:30

? 人氣

政府應藉由足夠的經費加上嚴格的督導,來讓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正常化。(資料照,顏麟宇攝)

政府應藉由足夠的經費加上嚴格的督導,來讓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正常化。(資料照,顏麟宇攝)

東京奧運落幕,我們首次搶到兩位數的獎牌,排名第22,略高於經濟實力所對應的獎牌數,並遠高於實際人口所對應的獎牌數,穩居亞洲第3,足以為自己戴上「亞洲體育強國」的桂冠。這是前所未有的最佳成績,當然值得歡呼慶賀,但歌功頌德的人多了去,我就不湊熱鬧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篇論述只探討我們為這些獎牌所背負的三種代價。正如我在《風傳媒》的〈戴姿穎的悶,你看到了嗎?〉一文中所言,所謂的「為國爭光」或「讓世界看見我們」,其實幾乎不存在,對政府而言國際賽獎牌的主要功能只是「大內宣」,對民眾而言主要只是虛幻的民族自豪感。然而,我們為國際賽獎牌所背負的代價,則會確確實實的影響我們數十年!

我很清楚,在東奧的耀眼成績下,這篇論述篤定會成為「潑冷水,犯眾怒」的烏鴉,但我還是期待民眾能夠在欣喜若狂之餘,保存一點理智,瞭解一下現有體育政策可能的偏差。

民眾所不知道的經濟代價

先自問一下,用4年12億元的黃金計畫,換來這12面獎牌,你認為值得嗎?應該有不少人點頭。然而,如果說我們是用4年200億元換來這些獎牌,那麼大部分人應該都會搖頭了吧。實際上,黃金計畫只是奧運奪牌的最後階段,加上為了奠定國際賽奪牌實力的花費,我們至少每年背負了50億元的代價!

奧運期間,媒體人趙少康指出,這些都是「靠運彩撐出的獎牌」。這句話明顯過於誇張,至少忽略了運動員的貢獻,但確實反映出部分真相──運動彩卷的盈餘納入運動發展基金,絕大部分用於競技體育支出,而2020年運彩盈餘達41億元,主要用於培訓運動人才進而在國際賽事當中奪牌。

20210812-中廣董事長趙少康12日出席國民黨青年部舉辦的「戰鬥藍集結!網紅青年營」開幕式。(柯承惠攝)
趙少康說東京奧運豐收是「靠運彩撐出的獎牌」。(資料照,柯承惠攝)

但運動發展基金並不是唯一的撥款單位。體育署2020年的支出當中,歸屬在「學校體育教育」和「國家體育建設」名下的27億元,都有一部分是運用在競技體育上,例如對國家體育訓練中心的補助。

另外,最燒錢的國家體育訓練中心(2021年經常門預算約17億元),過去4年的支出翻了一倍,而且每次翻新都需要數十億元(目前的第3期預算達63億元),必須由行政院直接撥款(即俗稱的「國庫」)。

其他如各種國際賽事後發給績優選手的國光獎金和地方政府獎金,單項運動協會和公營事業提供給運動員的生活補助金等等,實際上也都是由全民買單,而且民眾不像運彩投注那樣擁有自主權。

由於資金來源與用途都相當分散,除非政府部門進行專案查核,否則不可能知道直接和間接用於國際賽奪牌的經費究竟有多少,但保守估計不會低於每年50億元。因此確實可以說,我們是用200億元換來12面奧運獎牌!但這200億元並不是唯一的代價,民眾的健康才是更重要也更昂貴的代價!

民眾所不知道的健康代價

支持競技體育的理由之一是帶動全民體育,體育署甚至提出「健康國民、卓越競技、活力臺灣」作為體育運動政策的發展願景。然而,至少我很清楚的看到全民體育的停滯,清晨前往住家附近兩座大型公園運動的民眾仍然稀稀落落,而且大多選擇散步、伸展筋骨、和槌球這類強度偏低,對身體健康幫助有限的運動項目。

構成全民體育基礎的學校體育也進展有限。以大專休閒運動員的聖堂(意指休閒運動員參加全國性賽事的唯一機會)「全大運一般組」為例,幾十年來的參賽標準幾乎毫無寸進,相較於競技型運動員群聚的「全大運公開組」,明確的昭示著競技體育和全民體育分道揚鑣、漸行漸遠的事實。 

回想一下,從國小入學開始到踏入社會之前,你聽過幾次體育老師講課?在體育課堂上體驗過幾種運動項目?至少對我而言,除了大學時因為系上規定必修游泳,從而獲得老師指點以外,幾乎可說是完全空白,而我念的還全部是經費相對寬裕的公立學校耶。

試想,沒有正常的體育教學,學生怎麼可能確認運動對身體健康的重要性,又怎麼可能在踏出校門之後,選擇用必須咬牙揮汗的運動來維持身體健康。同理,沒有體驗過各種體育活動,學生怎麼可能知道自己對某項運動是否具有足夠的興趣,又怎麼可能在運動中發現自己的專長而獲得成就感。最後,沒有體育老師講授基本運動訓練方法和專項運動訓練要點,學生怎麼可能在其一生當中,藉由持續提升運動實力並參加休閒運動賽事,來享受運動的樂趣與成就感。

南寮國小全體師生在操場排出「NLPS 100」字樣,迎接百年校慶。(圖/新竹市政府提供)
構成全民體育基礎的學校體育進展有限。(資料照,新竹市政府提供)

換言之,沒有正常的體育教學,就沒有良好的運動風氣或體育文化可言。在東奧前5強當中,美、英、日三國可都是體育教學正常且運動風氣良好的國家,這點難道不值得讓關心奧運成績的我們省思嗎?

體育教學怠惰最嚴重的後果是,許多民眾寧可相信傳統觀點,認為可以藉由藥補、食補、按摩、洗三溫暖等輕鬆但花錢的方式來保持健康。常青田徑95歲組100公尺全國紀錄保持人彭宏年就曾經很不客氣的指出,台灣人太懶了,想要健康卻懶得運動。

正是這種傳統信念,讓台灣淪為「壽命延長,但晚年多病,生活品質低落」的社會──近日衛福部發佈統計資料,國人的「不健康餘命」持續上升,在2019年來到8.47年,再創歷史新高!

女性病態的「享瘦」審美觀

另一個常見的範例是女性病態的「享瘦」審美觀。雖然其起源應該是影視媒體的推波助瀾,但已經嚴重到違反健康常識的地步,而大多數女性民眾卻只能被牽著鼻子走,踏上「營養不良,燃燒肌肉」的自殘之路,無法藉由理應在學校當中學到的知識來做出理智的抉擇。

例如,Yahoo時尚美妝在東奧期間推出某位女星的泳裝照,並且用「大腿比手臂還纖細」的聳動標題吸引讀者閱覽,照片中展現的是「骨瘦如材」,形狀有如鉛筆,與骷髏相去不遠的手臂和雙腿。

對照戴資穎在東京奧運的特寫照片與鏡頭中所呈現的健康身材,就不難理解台灣女性為何普遍厲行節食且不愛運動,以及為何大多數女性到了晚年都飽受肌少症和骨質疏鬆症所苦。 

2021年8月1日,東京奧運,台灣羽球天后戴資穎出賽,對戰中國選手陳雨菲(AP)
戴資穎因運動展現的健康體態,和減肥產業呈現的病態瘦大不相同。(資料照,美聯社)

雖然學校的教學內容經常無法深入人心(例如雖然在小學就教過,但還是有25%左右的美國成人認為太陽繞著地球轉,台灣則略低於10%),但只要教育體系給予足夠的重視,多數民眾對於運動與健康的關係應該能夠建立正確的觀念。至少,下面這個實例應該不會存在:一位主婦爬了兩層樓後氣喘吁吁,但仍然堅持體力不好不會影響生活,從而拒絕以運動來增強體力。 

學校和全民體育預算總合低於競技體育

另外,國內近年雖有健身活動盛行的事實,但參與的民眾大多志在「減脂塑身」,希望能夠成為眾所艷羨的「苗條女」或「肌肉男」。結果呢?男性經常偏愛上半身的單關節運動,對心肺機能助益有限,成為貨真價實的「鏡子運動員」,女性則經常偏愛低強度有氧運動,在節食與運動雙重夾擠中消耗掉珍貴的肌肉,從而讓肌少症的威脅更形提高。

雖然有健身教練可以指點,強調兼顧有氧和無氧的重要性,但在我看來這筆萬元起跳的指導費應該由國家補助,因為這些都是學校體育課程理應提供的基本常識,許多民眾因為體育教學怠惰而成了冤大頭。

更進一步,由於既有研究已經證實,許多慢性病都和缺乏運動有關,因此銀髮族因為這些慢性病而付出的醫療費用,至少有一部分也是成了冤大頭,應該改由政府負擔。理由在於,政府在學校和全民體育上,並沒有讓我們知道慢性病和運動的關聯,從而讓我們在如何保持健康這個問題上做出錯誤的抉擇。

圖為台中市鰲峰山運動公園的競合體驗遊戲場。(作者提供)
雖然各地政府陸續建設不少運動公園,但使用率仍相當有限。

不論是忽視運動或當了冤大頭,其實都是超過半個世紀以來,政府忽視學校和全民體育的結果,不能完全究責於競技體育,但過於偏重競技體育的政策仍有部分責任。而且時至今日,每年來自於運動發展基金和體育署的競技體育經費,就遠遠超過學校和全民體育兩者預算的總和,這更是大有問題了。

我知道形成這個差距的主因在於,體育署必須直接或間接的負擔大部分競技體育的相關費用,而學校(高中以下)和全民體育的相關費用則主要是由地方政府負擔。然而,在政府財政收入高度集中到中央的現況下,這點只是更形突顯出學校和全民體育所受到的忽視。

亟需努力的全民體育

競技體育的得寵和全民體育的冷落,不難藉由相關單位發佈的經費補助得窺一二。舉例而言,在今年的第2季當中,運動發展基金補助多所學校參與高中棒球聯賽,單一學校最高補助額超過15萬元。而在同一期間,田徑雖然享有「體育運動之母」的榮銜,但沒有運動實力限制,每屆都有數百人參賽,而且港、日等地參賽者絡繹不絕的常青田徑賽,卻只獲得12萬元的補助。

下列事實或許最能夠反映出常青田徑協會和運動員的委屈:今年春季賽事的秩序冊當中,按照慣例對於選拔中華台北代表隊一事提出下列警告──協會當然會全力募款以供機票、食宿所需,但是「如募無經費,參賽者自理」。

全民體育當然不是一蹴可幾,但至少,挹注大量經費到中小學體育班的同時,也應該仿效英、美、日等國,藉由足夠的經費加上嚴格的督導,來讓中小學的體育教學正常化。至少,應該將既有的「333原則」扎根到全民體育(每週運動3次,每分鐘心跳達130次,維持30分鐘),讓大多數民眾都知道如何選擇運動項目,而不是目前的「有動就行」。

藉由這類的努力,協助台灣社會培養出正確的運動觀念和良好的運動風氣,豈不是體育署的職責所在!目前體育署確實有在努力,在開放校園和協助設立運動中心等方面也確實值得稱道,但力道與方法上仍遠低於理想,例如我迄今未曾經由行政系統(村里長)獲得任何全民體育的訊息,而在公園這類休閒場所中,最常見的運動設施居然是懸吊式滑步機這類毫無必要,可以不費分文獲得類似運動效果的器材。 

俗話說,「每個人心中自有一把尺」而且「一樣米養百樣人」。我知道每個人對體育運動的主觀看法有別,甚至涉及實質或心理利益糾葛,必定會努力的找理由來維護自己的立場,致使爭議在所難免。因此,我不敢期待體育政策主動有所更張,只盼望民眾能夠瞭解真相,從而為自己和後代子孫做出最明智的抉擇。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常青田徑會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