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寧與「十月革命」:《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1)

2018-02-03 05:10

? 人氣

作者指出,列寧死後,不管其妻子與家人如何抗議,列寧的遺體馬上就進入了保存措施。他的遺體被置於建在克里姆林宮前紅場上的木造陵墓內並公開。(SPUTNIK/ ALEXANDR KRYAZHEV)

作者指出,列寧死後,不管其妻子與家人如何抗議,列寧的遺體馬上就進入了保存措施。他的遺體被置於建在克里姆林宮前紅場上的木造陵墓內並公開。(SPUTNIK/ ALEXANDR KRYAZHEV)

從「十月革命」到內戰

在羅曼諾夫王朝解體後不久的四月初,一位逃亡的革命政治家從瑞士回到了俄羅斯。他是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也就是列寧。列寧自一八九○年從喀山大學退學以來,就將身心奉獻在革命運動,回到俄羅斯的當年,他已四十七歲。經過在西伯利亞三年間的流放與兩次逃亡生活的他,這時早已確定了他的方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回到了彼得格勒的列寧,在隔日提出了《四月提綱》,內容不對臨時政府做出任何支持,而是訴求樹立蘇維埃政權(совет,指代表會議或會議)。列寧主張用真正民主的方式談判,以停止現行的掠奪式帝國主義戰爭,並主張勞工蘇維
埃才是唯一可能的革命政府型態;至於農村方面,則是主張所有國內土地國有化、土地的處分交予地區的雇農與農民蘇維埃處理。雖然當初布爾什維克黨員們對於列寧的方針感到吃驚與否定,但最終在四月底,他們還是以「黨的方針」的形式接受了它。於是,不待資產階級社會成熟,俄羅斯中便掀起了一場以奪權為目標的「布爾什維克革命」。

五月,臨時政府的體制轉變成由自由主義資產階級,孟什維克以及農民政黨社會革命黨的聯合政權。首都的勞工與士兵們在「一切權力歸蘇維埃」的口號下,農民則是為了即刻實現「土地社會化」,各自採取著不同的行動。當年秋天,兩首都的布爾什維克與左派社會革命黨,已占有蘇維埃多數的席次,首都則發生了武裝起義。舊曆十月二十五日,革命派在革命本部斯莫爾尼貴族女子學院宣布即刻推翻臨時政府,並同時公開「關於和平的公告」與「關於土地的公告」兩公告。後來,如此爆發開來的「十月革命」在短短一天內就宣告成功,不過俄羅斯距離實現「社會主義社會」仍有很長一段路,路上亦充滿著阻礙。

1917年8月,在「十月革命」發生前,布爾什維克黨(Bolshevik)領袖列寧(Vladmir Lenin)欲躲避當時的自由主義臨時政府,剃掉他引以為傲的大鬍子,躲藏在距離聖彼得堡西北方35公里處的小村莊內。(AP)
列寧(Vladmir Lenin)。(AP)

過了一年,一九一八年一月,俄羅斯舉辦了立憲會議。自此,新政府的「革命」便開始受到了來自內、外的考驗。農民以「革命」為契機,讓斯托雷平的土地改革,也就是個人主義的農業經營改革宣告失敗。在重新建立起「公社」的農民拒絕穀物供給下,都市面臨了食糧危機。於是新政府派遣勞工部隊進入農村,向拒絕交出穀物的「富農(кулак)」,逕行強制徵收,並在地區內組織「貧農委員會」,正當化這個行為,然而村莊對這做法產生了強烈反彈,於是各地紛紛發生了起義。

同年五月,捷克軍團發生叛亂,反蘇維埃勢力掌握住了俄羅斯東部各城市。法國、英國亦開始進行軍事干涉,美國、日本亦準備向西伯利亞出兵。

在內鬥升級成內戰時,列寧政府的首腦將被幽禁在西伯利亞托博爾斯克的皇帝尼古拉一家移往了葉卡婕琳堡,然而對他們一家來說,那裡卻同樣是危機四伏。七月十七日半夜,尼古拉一家七口被帶進了伊帕切夫別墅的地下室,並被宣判「全家槍決」的決定。在尼古拉還未發聲抵抗,開槍命令就已下達。後來,一家人的遺體被用卡車運至附近的廢棄洞穴集中燒毀,且據說為了不留屍體痕跡,遺體上還被淋上硫酸。然而即使在尼古拉一家死亡,羅曼諾夫族裔的人仍處在趕盡殺絕的命運中,他們只要一被發現,就會立刻遭到槍殺。在這樣的世局中,尼古拉二世的母親瑪麗亞費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逃離了劫難,最後搭

乘著英國的軍艦回到了她的故鄉──丹麥。

建立紅軍

在彼得格勒發起的武裝起義──「十月革命」,其中心成員,具體上是由該都市的勞工們在二月革命後形成的四萬名「工人赤衛隊」、守備隊士兵以及波羅的海艦隊的士兵等所組成。然而要守護「革命」成果、持續與「反革命勢力」鬥爭來說,這樣的規模依舊有明顯的不足。於是在一九一八年初,「工農赤衛隊」開始形成。由於這是由十八歲以上的人士在個人志願下所組成的隊伍,因此形成速度緩慢。然而就在德軍於兩個半月後開始進攻俄羅斯國土後,志願兵的數量在響應「保衛革命」的號召下,呈現了迅速成長的趨勢;同年三月,紅軍的數量已達二十萬人。雖然這樣的規模仍有些不足,但他們靠著俄羅斯與德國之間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條約》,有了「喘息」的機會。同年五月,在紅軍將志願制改為徵兵制後,到夏天時,士兵數量已達五十四萬人。

士兵人數變多後,接著問題就在於指揮官了。創設紅軍的核心──軍事人民委員托洛斯基,在此時開始考量是否利用舊軍軍官來當他們的軍事專家,或者應該說,他也沒有其他人才可選。不過為了在政治上進行管控,一位軍官身旁會配有兩位政治委員;換句話說,這是一種在確保「黨的優越性」的前提下,重新編製軍隊的做法。在政策推行下,共有多達兩萬人的舊軍軍官受到採用與任命。布爾什維克的軍隊民主化構想,在於廢除舊軍軍官團,並廢止軍隊中的階級與稱號;其中由士兵選舉出自己指揮官的做法特別引人注目,雖然從這些方法來看,現實的紅軍呈現出了大幅度的退步,但這是在當時世局中最為實質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紅軍在蘇維埃社會中,以擁有最高的黨員組織率而自豪,並且對政治方面幾乎未做出任何干涉。

1919年演說中的列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1919年演說中的列寧。(維基百科公有領域)

事情發展至今,俄羅斯內戰依舊未曾停歇。國家東、南、北邊持續發生著戰爭。八月三十日,列寧自身也成為了恐怖攻擊的目標。這天他在工廠集會中,遭到社會革命黨的女性恐怖分子狙擊,幸好子彈只貫穿了他左肩上方,並未造成性命危險。九月初,全俄羅斯中央委員會宣言將堅決對「白色恐怖」進行「大舉的紅色恐怖」來進行報復,他們在彼得格勒總共處決了五百一十二名支持帝制的政治家與軍人。

就如同托洛斯基所說,在紅軍還在成長的途中,「革命被敵人從四面八方包圍」。十一月,西西伯利亞的鄂木斯克產生了由前黑海艦隊總司令高爾察克組成的政權,並於翌年三月,領軍朝莫斯科進攻。在高爾察克軍的猛烈攻勢下,紅軍因為及時受到農民游擊隊幫助,才在六月時漸漸支撐住了高爾察克軍的攻勢。七月,輪到南俄羅斯鄧尼金的義勇軍往北攻了上來,莫斯科在十月再次進入危機狀態。此時因有馬赫諾帶領的農民軍自義勇軍後方逼近,才成功止住了白軍的攻勢。不過又沒過多久,坦波夫爆發了安東諾夫領導的「農民戰爭」,在「解放人民與馬」的口號下,這場叛亂殺光了該地區的所有共產黨員。

這段激烈的內戰,終於在一九二○年底終於開始降溫。但是隔年夏天,俄羅斯又受到旱災侵襲,當年農收非常慘澹,因飢餓而死的人高達數百萬。全世界對於「革命俄羅斯」雖有各式各樣不同的評價,但援助俄羅斯人的人道國際活動仍屢次展開。政府導入「НЭП」──也就是「新經濟政策」,藉著認同都市與農村間的「市場經濟」,試圖擺脫危機。於是俄羅斯的經濟有了復甦現象,新的社會階級「耐普曼(нэпман)」(註:指蘇聯新經濟政策時期的企業主或商人)也就此誕生。

列寧陵墓的建設

一九二二年五月底,回到俄羅斯後就經常站在隊伍前鋒推動「革命」的列寧,因為腦溢血而倒下了;雖然後來曾經恢復意識,但十二月同樣病情又再次發作。認為自己死期不遠的列寧,口述了一份後世稱為「遺書」的文章,內容提到的理所當然是下一任領導者問題。「遺書」之中,列寧提到了中央委員之間的「對立」狀況,並且敘述了主要人物的優缺點。雖然他沒有指明出誰為下一任領導者,但對於至今重用的總書記史達林,列寧是這樣敘述的:「我實在沒有把握,史達林是否時刻都能慎重地行使這份權力」、「其為人太過粗暴」。因為就連對象是列寧之妻克魯普斯卡婭,史達林也會時常口出惡言。

翌年三月,翌年三月,列寧在第三次腦溢血的發作後,就再也沒有醒來,最終於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六點逝世。他的遺體被用列車送往莫斯科,安置於舊貴族會館的「圓柱大廳」。在嚴寒之中,不論晝夜,男女老幼仍絡繹不絕地前來這間大廳,與列寧做最後的道別,其人數據說高達兩百萬人之譜。兩天後的列寧葬禮當天,共有幾千封的入黨申請書送到了中央委員會裡,中央委員會則趁著這個機會號召人民入黨,據說結果共有二十四萬人的勞工加入。透過這場「列寧紀念入黨活動」,共產黨黨員數量到一九二五年一月為止共成長了一倍,總計超過八十萬人。而透過這活動,黨內「老黨員集團的寡頭支配」體制也因此穩定下來。同年四月至五月之間,史達林對新黨員演講了題目為「列寧主義的基礎」的演說。

列寧死後不久,彼得格勒的名字便改為含有「列寧之城」之意的「列寧格勒」。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前的列寧墓。(圖/Valeriy1960@wikipediaCCBYSA4.0)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前的列寧墓。(圖/Valeriy1960@wikipediaCCBYSA4.0)

在列寧還在世的一九二三年底,共產黨政治局就開始討論起該如何永久保存列寧的遺體。當時埃及挖出了「圖坦卡門之墓」的消息因為報導傳到了全世界,於是也有人提案將列寧的遺體用埃及木乃伊的方式做防腐處理,應該就能達到永久保存的目的。據說贊成這作法的人為史達林、加里寧等人,而托洛斯基、布哈林、加米涅夫等人則是採反對態度。

在列寧死後,不管其妻子與家人如何抗議,列寧的遺體馬上就進入了保存措施。他的遺體被置於建在克里姆林宮前紅場上的木造陵墓內並公開。五年後,一九二九年,當局決定建一座花崗岩製的陵墓,並在隔年年底建造完畢、公開展示。陵墓入口有士兵守衛,進入入口後則有一條通往地底的樓梯。以玻璃蓋住的列寧遺體就被安置於這地下室中;地下室四角也站有士兵,且不允許參觀者駐足觀看。於是我們今天在十一月七日的「革命紀念日」當天,會看見黨與政府領導者在列寧陵墓上望著紅場閱兵的光景。而這活動的舞台,就是在這樣的演變中所形成。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八旗出版提供)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八旗出版提供)

*作者為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西洋史學者,專長俄國社會史、史學史。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