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赫魯雪夫到戈巴契夫:《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2)

2018-02-04 05:10

? 人氣

到了一九八七年,戈巴契夫開始提倡「社會民主化」。當年前往美國的他,在《中程飛彈條約》簽字,表明了「軍擴轉軍縮」的意圖。知識分子透過報紙與雜誌支持他的改革,並且開始了「結社」活動與市民運動。原先在「停滯時代」中,被打壓的恢復八十萬史達林時代犧牲者之名譽及權力的活動,在此時終於成功。戈巴契夫為了「填補歷史空白」的改革,在後來超出了原先預期,意外開拓了「東歐革命」的道路。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圍牆」倒塌,東西德統一,於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國家中的政治「自由化」與「市場經濟」的腳步亦因此加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戈巴契夫所追求的目的並非是「革命」,而是共產黨主導的「改革」。

即使在一九八九年三月的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中,「複數政黨制」仍未被作為一個問題提出。不過,他的「經濟改革」壯大了急進改革派,乘著這股態勢登場的,就是鮑利斯‧葉爾辛。一年後,戈巴契夫當上了蘇聯總統。但在隔年退出共產黨的葉爾辛,也成為了蘇聯旗下最大加盟國、俄羅斯共和國的總統,並從前者手中接走了實權。

另一方面,蘇俄的各種變動,也驅動了至今不得不過著隱忍生活的各民族採取「獨立」行為。當時蘇聯共有十五個共和國「加盟」,其中與俄羅斯有深度歷史淵源的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亞美尼亞,以及波羅的海三國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中,儘管俄羅斯人的比例很高,但不管是哪個地方,都有明顯的「獨立」動作。另一方面,中亞的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之中,「俄羅斯人」的比重未達百分之十,但吉爾吉斯坦與哈薩克斯坦,則各占有百分之十五與百分之三十。於是戈巴契夫計畫以俄羅斯共和國為中心,建立一個「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

戈巴契夫(取自維基百科)
戈巴契夫(取自維基百科)

當時不管是哪一個共和國,都是處於經濟大混亂的狀態。特別是「帝都」莫斯科,平常就已經不夠賣的商品,在此時更是從商家的貨架上完全消失。政府表示接近三成的人口,生活低於「最低生活水準」,但實際狀況其實還要來得更糟,這讓帶領蘇俄陷入這種狀況的戈巴契夫受到了嚴重的批評。雖然世界各國對戈巴契夫的評價普遍不錯,認為他是位避開危機的領導人,但國內的輿論仍與國際大不相同。

一九九一年四月十六日起,戈巴契夫總統訪問了日本三天,這是自蘇維埃政權確立以來,第一次有俄羅斯國家元首來到日本。然而到了同年八月底,一陣武裝政變騷動,儼然聲明了戈巴契夫的權威墜地。十二月底,戈巴契夫下台,蘇聯正式解體。於是克里姆林的尖塔上的蘇聯旗幟,就這樣靜靜降了下來。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八旗出版提供)
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八旗出版提供)

*作者為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西洋史學者,專長俄國社會史、史學史。本文選自作者著作《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的大地》(精裝,八旗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