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赫魯雪夫到戈巴契夫:《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選摘(2)

2018-02-04 05:10

? 人氣

「追上美國,然後超越美國」

一九五七年十月,在赫魯雪夫時代揭開序幕不久之後,蘇聯成功發射人類史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史潑尼克」。此壯舉驚動了世界,特別是對美國帶來強烈的衝擊。隔年,美國的新聞工作者約翰‧岡瑟在《蘇俄的內幕》中如此敘述:「很明顯地,史潑尼克向大氣層外的推進,對美國或是自由世界來說,都是毫無疑問且突如其來的敗北。而且這次的敗北,還是因為美國人自我滿足的心態下,造成了它發生在美國自己以為占有優勢地位的領域──科學技術的應用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革命四十周年的紀念集會中,赫魯雪夫宣言「蘇聯主要的十一種物資,將在十五年後『追上美國,然後超越美國』,生產一人所需的肉、牛奶、奶油的目標,也將在『近年內』達成。」一般認為,當時蘇聯人的生活水平大約在美國人的百分之五十,而在蘇聯經歷近乎半世紀的「革命」、「內戰」、「第二次大戰」的混亂後,美蘇的生產力等級差距,早已不是在同一個檔次中,也因此,當時才會出現要立即展開「美蘇經濟戰爭」的輿論。在此,赫魯雪夫新闢了「七年計畫」,社會主義打出口號,宣稱它不僅可藉計畫經濟消除資本主義中必定會存在的「恐慌」,還能促進經濟發展、提升人民生活水準,並且進入了實踐階段。

兩年後,赫魯雪夫來到了美國,採取「和平共存」路線,不過,這終究只是單方面的說法。一九六一年八月,在柏林築起「圍牆」後,蘇聯與西歐諸國進入決定性的對立狀態。翌年,圍繞著古巴的核彈布署問題,亦讓蘇聯與美國間產生了核戰的危機。此外,原屬蘇聯盟友陣營的中國也在這時批判起「蘇聯修正主義」,兩國關係交惡。

蘇聯為了擴大國家穀物生產量,於是朝中亞、哈薩克斯坦的處女地進行開拓,並派遣共青團團員進入。他們擴大了玉蜀黍的栽種面積,以及集體農莊的規模。這一連串的農業政策起初獲得了不錯的成果,但途中卻碰上瓶頸,最終以失敗收場。一九六四年十月,赫魯雪夫遭到追究農業政策失敗的責任,被迫退位。接著,蘇聯便進入了由布里茲涅夫總書記、柯錫金總理,以及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波德戈爾內所組成的「三頭馬車」體制。

赫魯雪夫和史達林,1936年(取自維基百科)
赫魯雪夫和史達林,1936年(取自維基百科)

布里茲涅夫時代中的「停滯」

在赫魯雪夫十年的領導裡,最大的成果就是將人們從沒有理由的逮捕、流放,甚至是處決的惡夢中解放出來。然而在繼任者布里茲涅夫的執政下,他已不再允許更多對史達林的批評。布里茲涅夫不僅停下了社會民主化的步伐,也封印了「重新檢視歷史」的行為;在公開活動中表明意見的人會受到迫害,這讓與官方理念不同的人,不得不選擇「地下出版」。至於向蘇維埃體制宣示忠誠的人們,則開始在私生活中享受起「自由」。由於都會實施了週休二日制,當時的市民中流行著一股風氣──人們會去入手一間位在郊外、附有小小菜園的「鄉間小屋」。在這樣的背景中,時間來到了一九六七年,蘇聯舉辦了慶祝「俄羅斯革命五十周年」的活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