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淑娟專欄:把蛋雞放出格子籠,台灣又跨過一個里程碑

2021-08-10 05:40

? 人氣

公聽會結束後2年,農委會在2014年2月28日公布「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從2016年7月1日起實施,業者可以在符合指南的定義下,在包裝盒上標示豐富化籠飼、平飼、放牧等三種飼養方式,但並非強制,直到今天農委會在台灣這股蛋雞廢籠風潮中始終缺席,跟歐盟由政策引導的方式完全不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家樂福2025年只賣非籠飼雞蛋,可望帶動消費

動社副執行長陳玉敏提到,在遊說各通路時,家樂福是最積極的,雙方日後成為推動蛋雞廢籠的伙伴,並在2019年11月合作推出自有品牌非籠飼雞蛋(平飼)。通路的宣示對蛋農起了鼓勵作用,如今非籠飼雞蛋的銷售已從十年前的1%,提高到15%。

不過除了家樂福之外,其他賣場的改變不大,或許是基於平價的理由選擇少賣,但只要仔細一算就會發現,非籠飼雞蛋只比籠飼雞蛋一顆貴5元左右,如果每天吃一顆雞蛋,一個月只多花150元。

如果在家要做一個六吋圓模的輕乳酪蛋糕,只需要用2顆雞蛋,如果用非籠飼雞蛋也只多10元而已。而這些微小的支出,不但能支持雞蛋的友善生產,而且也讓自己吃得更安全。

當動物被飼養在狹小的空間裏、而不是草地上,就要吃飼料,長的是肥肉。而且生長在狹小的空間裏也需要使用抗生素、消毒藥水來避免疾病,2017年在台灣及多國爆發雞蛋含殺蟲劑芬普尼(fipronil)殘留事件,就是農場工廠化的具體後果。

經過十年,消費者對於雞蛋的飼養方式已經更加了解,加上購買方便、更多人支持,也鼓勵更多蛋農轉型。家樂福這個雞蛋廢籠的2025年宣言可說水到渠成。而這可望帶動更多通路、餐飲業更進,非格子籠雞蛋銷量邁向黃金交叉,應該很快可以實現。

*作者為獨立記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