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飛帆:對民進黨失望透頂,公民團體會投入選舉!

2014-07-30 10:50

? 人氣

問:學運之後,公民團體分裂成好幾股勢力,會不會因此分散了戰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答:公民團體分成好幾塊不會因此沒力量,這是公民團體裡的常態,像三一八那樣所有公民團體一次集結在一起,這種事情相當罕見。常態是,社運99%時間都不是在街頭衝撞、在街頭大聯盟,而是在各自領域扎根做議題和組織耕耘,真正上街頭號召50萬人是那很少的1%。

問:會擔心學運之後這種社會力量消散嗎?

答:我不認為能量會消散,有些參與度會慢慢降低,但人一旦覺醒,開始認知一個公民的權利、知道他有能力去做什麼,啟蒙了就不會再消退了。我們努力耕耘這些人,培養他們議題的敏感度,現在推動《公投法》修法,代議政治出問題,罷免立委門檻太高,這種論述現在很多人可理解。

問:但這畢竟是少數人才有意願投入的工作吧?

答:所有的運動都是從一點一點開始的,我們在各地招募培訓志工,以後行動大旗一插,全國要展開連署時,他就能發揮影響力。這些人絕大部分是三一八之後才站出來的,他們不想三三○好像只是參加一場盛會,運動從此跟他們無關,他們很清楚政治體制改變有限,關鍵在他們手上,他們還想再做一些事,這些事情當然是很微小沒辦法一下子改變什麼事;但絕大多數的社會運動都不是一蹴可幾的,民進黨從成立到執政花了多少時間,公民團體催生一部法案,從2008年要求要監督條例立法,直到今年才有幾個版本在立法院,我們也希望有很快速的方式,但這都不是常態。

參與選舉?

「完全沒有這個想法」

我們認知到這是長期累積的過程,有人會認為你們這些人已經有全國知名度了,為什麼不去做一些更大的事情,直接宣布組黨?我覺得這種想法都有點太天真,如果我們真有這些知名度,我寧可把這些credit跟知名度拿來做草根組織,在每個地方都建立一些組織網路,這樣才不會只是媒體關注,吸引一些空氣上支持我們而沒有組織實力。

問:社運跟組黨可雙頭並進嗎?

答:這不互斥,但這兩件事在時間上還是要取捨,我們時間有限,現在最欠缺的是把在地組織建立起來,把一般公民變成行動者,這個社會不能只靠幾個人,三一八也不是只靠陳為廷、黃國昌、我,不是少數人弄起來的一場運動,這場運動如果沒有那20、30個敢衝第一線的人,願負法律風險的學生,今天沒有這樣結果,今天我們要有幾千幾百個那樣的學生,發揮的影響力會比只有我們這幾人用傳統操作有效。

問:社運成效緩慢,你有挫折的時候?

答:無時無刻吧。我第一次參與運動是○八年野草莓,那場運動沒任何結果,訴求沒任何一項達成,被媒體罵到臭頭,回到學校組社團被認為是暴民,類似這種挫折很多,即使是後來的反媒體壟斷、大埔事件,媒體很少重視,負面評價很多,都讓人感覺挫折,我們在今天看起來好像有些成果,並不是馬英九有什麼改變,而是公民社會有些轉變,那是長時間忍耐挫折,做法上做出調整,行動方式愈來愈聰明,才累積出來的。

問:透過選舉去實現想法會不會比較快?

答:體制內外都需要有人去做,選舉當然是進入體制的方式,選舉當然要有人去做,現在綠黨、公民組合,可能在一四、一六年提出自己的候選人,公民組合會從政團邁向政黨,最近有些年輕人投入里長選舉,體制內外手段不是截然二分的,兩者缺一不可,兩者怎麼配合,以台灣有限的民主經驗,這樣的爭論一直都存在,民進黨成立迄今,與社運團體的合作都遇到問題,那個路徑到底怎麼走比較好,不見得有個perfect的答案。

問:你會出來選舉嗎?

答:我目前完全沒這個想法,我現在畢竟還是在學生,我要寫碩士論文,未來還要去當兵,現階段不會去想這個問題。但如果一四和一六年第三勢力出現,需要我們幫忙去輔選站台,我們願意。

(本文節錄自財訊雙週刊456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