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錯就被呼巴掌、夜夜吼到不想上學…耶魯高材生撐過絕望童年 嘆家庭如何誤人一生

2018-01-17 07:30

? 人氣

上了高中,凡斯幾乎每一科都被當掉、GPA只有2.1,他不寫功課、不讀書、裝病拒絕上學,也私藏大麻菸,當時吸毒的媽媽曾打算借他的尿去驗,他卻尷尬說自己的尿大概也不乾淨了。所幸在外婆要他「上大學」的堅持下,凡斯先是進海軍陸戰隊存錢、讀完大學又靠獎學金進了耶魯大學法學院,也發現自己童年創傷的秘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凡斯發現,自己經歷的是所謂「負面童年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簡稱ACE),而所謂ACE包括:被家長咒罵、侮辱或羞辱、被推抓或丟東西、感覺家人不願支援彼此、家長分居或離婚、跟酒癮或藥癮者同住、跟憂鬱症或想自殺的人同住、目睹深愛的人在身體上被虐待,他與家人幾乎是樣樣符合。

經歷多次創傷的孩子,不僅容易焦慮、沮喪、易胖、易患心臟病易罹癌,甚至影響大腦功能,影響學業表現。凡斯說,一份哈佛大學研究指出,若在森林裡遇到熊,人們會選擇戰鬥或逃跑,但若「熊」每天都出現,人的大腦會失控,每天活在要被殺死的焦慮裡,幾乎無法正常生活。

「孩子不受教,許多時候不是故意,而是在跟內心的怪獸搏鬥」

創立「為台灣而教」(Teach for Taiwan)、立志改善台灣偏鄉教育困境的劉安婷表示,所謂ACE確實較高比例發生在弱勢家庭裡,若出身於經濟壓力沉重、家長有酗酒習慣的家庭,長期下來甚至會影響腦神經發展,難以專注於學業,成為師長眼中「很難教」、不愛看書的孩子。

「一般人在山裡碰到一隻熊,你會選擇戰鬥或逃跑,而在高逆境環境下,你永遠都覺得旁邊有一隻熊的感覺……例如在教室裡無法專心讀兩行字就堅持不下去,碰到看不懂的字、看不懂的數學,不是戰鬥就是逃跑了。老師如果沒辦法陪伴,就會覺得『就是這樣,你跟爸爸一樣,你就是不乖』。

因為不知道明天資源在哪,或根本不確定明天是否還活著,經歷ACE的孩子也會產生「及時行樂」心態。「我現在肚子餓了,我能不能吃得飽,我求吃飽就好了,我不求更遠的東西──以理性角度來說這種狀態不一定是對他最好的,但很急、很迫切、很極端的需求,會造成這種極端思維養成。」劉安婷說。

「為台灣而教」創辦人劉安婷,出席特別講座-從美國底層社會看台灣教育困境。(陳明仁攝)
劉安婷表示,若出身於經濟壓力沉重、家長有酗酒習慣的家庭,長期下來甚至會影響腦神經發展,難以專注於學業(陳明仁攝)

許多人會說「偏鄉孩子比較野,比較難教」,但劉安婷在《絕望者之歌》推薦序寫到:「孩子的不受教許多時候不是故意,而是在跟內心的怪獸搏鬥。」

而在花蓮縣玉里國中任職校長的林國源,也於去(2017)年底《絕望者之歌》講座提及弱勢孩子的困境:「他會在緊張狀態下必須解決此時此刻的困擾,無法在教室靜下來專注聽老師的話,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事要擔心,例如媽媽喝醉酒在家裡,他接下來回去要怎麼辦?這些事情,確實困擾現在學生……」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5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