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忽悠長官、欺騙社會的3倍券效益報告

2021-08-06 07:30

? 人氣

但無論如何,在評估消費券、3倍券的經濟效益時,這個替代率是一定要被考量並先作推估。12年前馬政府發放消費券時,事後的評估經建會估計替代率有6-7成,因此對經濟的效益低於預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請問,台灣社會與民眾習慣,這12年來到底發生多大的改變,會讓去年發3倍券時,不但替代率變成零,民眾反而會消費比3倍券的金額多近一倍,有這個可能嗎?

其實,社會與民眾消費習慣沒有什麼改變,有改變的是財經部會的專業日益下沉,官員的恥感更低,這種報告與結果竟也能拿出來現世。在3倍券開始使用時,根據幾個主要賣場的反應,民眾大都是以買日用品為大宗,占了7-8成。真正該取用的替代率該比這個數字高或低,猶可再斟酌討論,但替代率的存在毫無疑問,絕對沒有「替代率為零」、消費金額多2倍這種好康事。

此外,這份評估報告也荒謬的出現完全的「去脈絡化」的作法。報告說在經濟解封後,振興三倍券促使國人出門消費意願提升,出現強勁消費動能,去年7月三倍券發放後,終止連續5個月經濟負成長,年增2.5%,8月後連續多月零售、餐飲成長創新高….,顯然把這些成果都歸功於3倍券的「點火效應」。

同樣是「常識可解」,所有去年在國內的民眾,大概都知道7、8月後為何國內旅遊、零售、餐飲全部出現繁榮盛況的原因:國內疫情成功控制、報復性消費與旅遊傾巢而出;在此之前的衰退甚至蕭條(如旅遊),主要因素不是民眾缺錢,而是疫情讓民眾不敢出門消費。把下半年的大反彈全部歸功在3倍券,真有說服力嗎?

不過,從中還是看得到財經部會的「進步」;12年前經建會拿出那份自承替代率高、帶動經濟效益不如預期的報告,雖然專業度較高,但顯然不討長官之愛、更違「官場倫理」;現在財經部會進步到長官愛聽什麼就給什麼的境界,不再「受專業拘束」,特別是長官準備再發5倍券時,當然要吹捧3倍券效益、不能唱衰,倒也是另一層境界。審計部報告說「三倍券效益評估欠缺嚴謹,僅是推估,政府應該檢討改善」,說得真是客氣了!

本篇文章共 4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390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