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家興觀點:恐懼中國─事實、迷思或計謀?

2021-08-06 07:10

? 人氣

充滿臆測與偏見的論證,往往經不起事實考驗。該書去年四月付梓前,作者還在後記裡對新冠肺炎大做文章,認為中國這一警察國家根本無法控制疫情,只會使它更嚴重,因為地方幹部都會隱瞞疫情,實際確診者比官方數字可能高了百倍!今天見到這些一廂情願的「預測」,很難不使人啼笑皆非。太平洋兩岸大國的抗疫成績,大概不是眼盲的人都可以看出孰優孰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政客、專家、學者製造的中國印象有其背後不可告人的用意,平民、學生、企業家的中國第一手觀察,或許更接近於事實。這幾年網路影音平臺(如YouTube)竄起,大量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中東歐的平凡百姓成為直播主,他們用影片記錄自己看到的中國,與主流媒體的恐中仇中宣傳存在巨大的差異。

除了無以數計的影音頻道傳遞的影視訊息外,美國小企業家威特邁爾(Terry Wittenmyer)更是著手將所見所聞與研究,寫成《恐懼中國》(Fearing China: Asking the question: Should we fear China?)一書。分章分節拆解「恐懼中國」的虛虛實實,包括恐懼中國經濟增長、軍事擴張、網路攻擊、知識產權、科技、貿易、產品品質與安全、污染、道德、共產主義、專制統治、人權狀況等等,所謂令人恐懼的超級強權真相。

威特邁爾在書中描述,2008年第一次飛往中國前,他是做好功課且有心理準備的。他的認知是,那裡是個骯髒、危險、污染、貪腐、思想控制,充滿威脅的地方。結果他在中國民航機上,就被乾淨、禮貌、效率的飛行體驗震撼了。其後多次來往美、中的行程讓他反思,為什麼他在中國的經驗與從美國政客、媒體與智庫報告所得到的印象,竟有著天壤之別?

他發現中國官員產生程序雖然與美國政府不同,但治理績效竟然勝過民選政府的美國,更有效達成《獨立宣言》與《美國憲法》中所提倡與宣揚的「政府存在的目的」:提供公平、正義、穩定、發展,讓人民追求快樂的環境。在中國,八、九成的民眾滿意政府表現,相對在美國,只有三、四成。原來以民生為本的政府更強調「選賢舉能」,相對表面程序公平的民主國家卻彷彿被私人與財團利益綁架。

中美脫鉤,消費者可能陷入工作流失、生活維艱的境地

就人權狀況而言,威特邁爾在第13章(Fearing China’s Human Rights Condition)闡述,聯合國1948年的《世界人權宣言》界定了三個領域的人類權利:人身安全免於恐懼(Freedom from Abuse)、滿足民生需求(Right to Sustenance)、以及發展政治權利(Right to Take Action)。書中他羅列各項數據,認為中國在前兩項占優,而美國勝於第三項。換言之,中美雙方都各有值得對方學習之處。以雙重標準批評中國的人權狀況,其實並站不住腳。

威特邁爾認為,對像他這樣的普通人來說,伴隨中國經濟增長與人民生活品質提升的現實,不應是恐懼,而應是機會。美國享有長期的低通膨,消費者能夠維持不錯的消費水平,相當程度地要倚靠中國物廉價美的進口。一旦中美脫鉤,消費者可能陷入工作流失、生活維艱的境地。他問道:中國多數人深信一代比一代的生活會更好,反觀現在有多少美國人有這種信心?

不智地宣揚中國威脅的虛假信息,也許有利於各國政客的既得利益,有助於加工仇恨(manufacturing consent);但無疑對多數人民的安穩生活與未來發展而言,是可怕的死亡螺旋。如果愈來愈多人可以擺脫、駁斥抹黑中國的惡意宣傳,真實認識伴隨華夏復興的傳統中華文化理念:天下為公、世界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相信全球普羅大眾會有更多美好生活的希望,下一代能承繼更全面大展伸手的寬廣環境。

*香港中文大學金融系副教授,本文原刊《奔騰思潮》,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