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東奧的另類省思,錢先生開路,萬事不難…真的嗎?

2021-08-08 06:40

? 人氣

實際上,不論有無國光獎金,國內的績優運動員都會持續訓練,而且少數絕頂天才也能夠繳出相當優異的成績,不但一般民眾永遠不可能比肩,甚至一騎絕塵,遙遙領先國內其他的頂尖選手。我踏入田徑世界時看見過許多這類先例,包括三級跳遠的陳明智,五千和一萬公尺的張金全,和十項全能的陳進龍等等。問題在於,他們都未能達到奧運參賽標準。這點告訴我們,至少在田徑場上,只有「絕頂天才中的絕頂天才」方可望在奧運當中晉入前8名,對國內數千位朝夕苦練的田徑運動員而言,國光獎金看得到吃不到並非自信不足或努力不夠,而是鐵錚錚的無情事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別忽視了其他政策抉擇的威力

奧運金牌的2000萬讓許多人看花了眼,以為最近二十多年奧運獎牌數擺脫從楊傳廣到陳靜的「孤隻」,完全是國光獎金的魅力所致,也因此台灣雅虎的線上民調顯示,77.7%的民眾相信國光獎金對於提升台灣的運動實力有點幫助或非常有幫助。但是在我看來,體育署的其他兩個政策抉擇理應更為重要,只可惜並不為社會大眾所熟知。

第一個政策是選擇適當的競技項目。由於田徑被稱為「體育運動之母」,而且是奧運排名第一的金牌大戶(將近50面,而每屆奧運金牌總數僅300左右),因此早期參加奧運時很重視這個項目,但持續多年在奧運失利後,產官學界共同檢討出經濟與管理學界早已熟知的「競爭優勢與劣勢」。簡而言之,田徑所需的生理條件對黃種人非常不利(長跑例外,但訓練艱苦程度相對較高),因此即使是日本這個傳統的亞洲第一體育大國,和動用國家資源介入訓練的新秀中國大陸,在這兩個項目上也遠遠落後於歐美,只能比超過半世紀只獲得兩面獎牌的我們好一點,算是「經常性的偶有佳作」。於是,體育署在學者專家的協助下,找出我們沒有劣勢或具有優勢的項目,然後調整資源分配。

1963年麵食推廣運動期間,主辦單位特別邀請運動健將楊傳廣前來參觀,試吃甜甜圈(取自農委會)
運動健將楊傳廣。(資料照,取自農委會)

例如,用體重分級,導致體型劣勢不復存在的有舉重、技擊等等,具有敏捷性優勢的則包括羽球和桌球等等,而射箭與射擊則以視力和肢體穩定性為重,各人種之間沒有明顯的優劣勢可言。從我們歷年獲得的奧運獎牌就不難得知,這才是奧運獎牌打破掛零和孤隻的關鍵,例如舉重已經累計10面獎牌(其中9面是女子舉重,主因是這個項目在多數國家都不討喜),跆拳道則累積了9面,射箭也達到4面。

當然,在這些運動項目中,還是只有天才中的天才方可望擠進奧運前8名,但已經不像田徑那樣遙不可及,甚至在偶發因素影響下還可能意外的奪取獎牌,例如蔡溫義的銅牌就具有偶發性,當時有部份全球頂尖的在役選手並未參賽,因此幸運的晉入前三甲,四年後捲土重來就沒有這種幸運,結果是跌出三名之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