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專欄:拜登「力量倍增器」耍得虎虎生風

2021-07-30 07:10

? 人氣

拜登尋求盟友共同抗中,欲以盟友作為外交上的「力量倍增器」(force multiplier),已成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核心思維。這個思維反映美國霸權衰退,面對快速崛起的中國,已無單獨壓制的實力,必須結合盟邦,跟中國打群架。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美之間的競爭被拜登政府視為美國的頭等挑戰。在這個認定之下,「力量倍增器」這個傳統軍事用語被用來描繪美國的外交政策和目標。這個概念並非拜登政府新創,美國國防部15年前的一份文件就為「力量倍增器」下定義:力量倍增器是一種能力,當被加入而為作戰部隊使用時,能有意義地增強部隊的作戰潛力,因而提高圓滿達成任務的或然率。

這個概念被援引用在今天的美國外交層面時,「作戰」轉變為外交場域的比喻,其定義成為聯結盟友的外交策略。換句話說,由於美國無法單獨完成遏制中國的任務,因此結合盟友作為其外交力量倍增器,成為不可或缺的。

這個策略是理所當然的,問題在於美國的盟友哪個有意願扮演美國的力量倍增器的角色?它們是否確實有實力加強美國的外交作戰潛力?美國能否使其恰如其分地加入陣營之並派上用場?會不會已時不我予?

拜登在國際上得道多助

國家安全與經貿利益無疑是國際結盟的首要考量,拜登政府著力於此,另外發揮民主黨的傳統,刻意將中美之爭包裝成民主與專制兩種政治體制之爭,希望團結所有民主國家共同抗共,與歐盟對於中國「系統性對手」的定位十分切合。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還強調盟友們要本著「啟蒙後的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去為這個對抗專制的民主集團奉獻心力,更好地共同應對中國挑戰。

美國歷來的國際領導力一部分來自盟邦的奉獻,要保持這種領導力,不能不考量盟邦的需求,因此除了軍事合作與演習,提升其武器系統之外,拜登政府設定的新重點在於外交上賦予盟邦更重要的角色,享有更高的被尊重地位,並加大協調的力度。

在川普時期,美國與歐洲及日韓等盟邦都出現裂痕,拜登政府加強外交和政治上的協調勢所必然,但各國有其利益考量,比如歐洲決加大與中國之間相互投資力度,韓日不願犧牲經貿利益充當美國抗中馬前卒,新加坡雅不願在中美之間選邊站。由於各國對於「啟蒙後的自利」認知不同,且與美國也不盡一致,所以拜登如何結盟確是嚴峻考驗。

美國傳統盟邦中的歐洲,在地緣上遠離中國,潛在威脅不大,所以雖然對於成為美國力量倍增器意願不高,但也已為拜登制中添增助力。美國深切寄希望於與中國鄰近的韓日兩國與印太大諸國,而要聯動印太盟邦網絡,須先照顧好日韓兩個東北亞盟邦。拜登本人會見兩國元首,國務卿、國防部長頻頻走訪,積極推動印太戰略,並從日韓入手,將其納入「自由開放的印太秩序」,就是意圖促使遏制中國與朝鮮的力量倍增起作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