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建黨百年》胡適難題解決了嗎?

2021-08-01 07:10

? 人氣

1934年江西南昌:國民政府的管教養衛

《讓子彈飛》裡的鵝城,更接近杜贊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裡對於北方縣城的描寫。事實上,南京國民政府有試圖在少數的地方,將國家力量垂直地釘入農村基層,比方說江西。江西當時正是國、共兩黨爭奪的重要省份。

蔣介石在江西南昌設立了「南昌行營」,作為江南5省的「剿匪司令部」。在中原大戰結束後,時任軍事委員會主席的蔣介石,便長期駐紮在南昌,統籌勦共事宜,以對抗當時在農村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中國共產黨。

國民政府非常明白,要對抗共產黨,唯一的方法是在農村貫徹國家力量。人稱「小諸葛」的楊永泰,當時乃是蔣介石身邊最重要的謀士,便建議要在江西展開「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措施,稱之為「管教養衛」,由此一來,國民政府便在江西在內的幾個省份,發展出了一套非常類似於日本總督府在台灣鄉村的統治模式。

關於管教養衛的實施,1930年代的政策討論,見於吳景超的《第四種國家的出路》,近年來有關的研究,則以張智瑋博士2015年發表在政大史粹的〈蔣介石與現代國家的建構: 以1930年代江西的地方政制改革為例〉為主,以下描述將這兩份參考資料為主。

「管教養衛」簡單的說,便是建立一套軍政合一的現代基層統治。先談「管」跟「衛」方面,江西的措施旨在減化在杜贊奇在《文化、權力與國家》所描述的地方代理人問題,也就是鵝城裡的劣紳黃四郎的角色。

國民政府在實施「管」跟「衛」方面,便是直接由政府本身來管理地方事務跟收稅,這具體表現在「省縣鄉」的「鄉」層次,設立鄉公所跟警察局,以便一路掌控,為了強化傳統的保甲,甚至設立聯甲主任(與台灣日治時期的保甲局異曲同功),由中央指派的人物掌管調度保甲,雖仍名為保甲,實已產生質變。

在「教」跟「養」的方面,則是實施義務教育,將年輕人吸納到學校體系當中,減少失學跟文盲,並讓年輕學子無以游離於國家體系之外,並從省到縣到鄉,一路普設各級公路,讓資源在村與村之間可以自由流通,最終還要普設農村金融,以減少農民高利貸困境,以發達地方產業。這些措施常被稱視為「黃金十年」的建設項目,不過這些建設,實際是為了落實管教養衛。

為了要達到「管教養衛」這種由上往下的現代化模式,最核心的政治工程便是「土地丈量」跟「戶口調查」,由國家清丈土地,保障業戶產權,按地力與面績定下稅則。熟悉台灣日治時期發展的朋友,會發現這些措施,大部份都跟總督府的「保甲局」、「土地丈量」、「普設警察局」、「推廣農村金融」等措施,非常類似。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台,直接把這套結合警政、地政、戶政的治理模式套用在台灣上,當然毫無違和感。

管教養衛在江西,雖有達到剿共的目的(後來中共便開始往延安「長征」),落實起來卻難以盡善盡美,因為上述的每一個項目,都需要大量的經費,截至抗戰爆發,光江西一省,大部分改革仍未完成。

除了江西之外,有多個地區也陸續地進行改革。蔣介石在執行這些項目時,軍委會的花銷已占據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一半以上的中央預算,這些改革的經費只好攤派到實施改革的地方財政上頭,一切地方稅、賦加稅,無疑讓地方的農村經濟狀況雪上加霜。為了擴增財源,才會陸續有宋子文主導的銀行國有化、鹽稅改革、上海等多家銀行承購南京政府公債,甚至宋子文出國跑去找美國總統羅斯福(FDR)尋求美援等等的財金措施。

從「管教養衛」這段歷史來看,南京國民政府並非不想解決「胡適難題」,國民政府當然知道要維持政權,必須把農村組織起來,以防共產黨的滲透。

但是這一套方法的開銷極大,經費有限,國民政府的行政體質先天不良,最終只能在台灣,我們才看到了這一套「管教養衛」的完整體:鄉公所、戶政事務所、普設警察局、土地登記制度,但這有賴於於日本總督府已經在地政、警政、戶政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戰後台灣較為突出的,則是「普及義務教育」了,蔣介石在台灣完成了在江西就想推廣的全面國中小義務教育。

至於中國,則輪到戰後的中國共產黨來解決胡適難題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