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以「個案清零」為解封前提嗎?「與病毒共存」背後的經濟考量

2021-07-28 12:16

? 人氣

疫情下的緬甸仰光街頭,橫幅上寫著「消滅新冠疫情」。(美聯社)

疫情下的緬甸仰光街頭,橫幅上寫著「消滅新冠疫情」。(美聯社)

身處英國或者中國的鬧市區,你可能根本無法感知疫情的存在,大街小巷似乎已經恢復了疫情之前繁忙景象:車水馬龍,交通堵塞,商店開門迎客,人們摩肩接踵。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7月19日,英格蘭防疫限制幾乎全盤解除——社交疏離要求被取消,公共活動不再有人數上限;絶大多數公共場所不再必須戴口罩。

中國則在去年二季度就已經解除國內封鎖,但維持著嚴格的入境檢疫措施。

但相似的場景背後,則是兩個國家幾乎截然相反的防疫政策。而防疫政策的大分流正在歐美和亞洲地區分別發生,相應的經濟後果則可能持續影響全球經濟復蘇。

防疫政策大分流

包括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區在內,澳大利亞、紐西蘭、新加坡、台灣及越南等亞洲地區的政策都是目標疫情「清零」,這意味著極其嚴格的邊境管控,以及面對新增個案的強力反應。

但英國在全面解封之際,仍然面臨傳染性更強的德爾塔(Delta)變異毒株所帶來的日均3至4萬的新增病例。

看似不合理的政策背後,英國也有其理性的考量:疫苗的廣泛接種改變了一切,新冠病毒已經不像之前那麼致命了,從60分之一,降低到千分之一,入院率也從十分之一,降低到40到50分之一。

「新冠病毒永遠不會消失,無論是否接種過疫苗,我們的餘生中,都將不可避免地反覆感染它,」東英吉利大學(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教授保羅·亨特稱,再等下去可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將病例的退出潮延長到秋季,屆時學校已經復課,流感季節也開始了。

英國首相約翰遜對此表示,會有更多的新冠患者住院、死亡,但是綜合考慮到疫苗、季節等方方面面的因素,「現在是時候了。此時不解封,更待何時?」

1200位醫生聯署在《柳葉刀》發文,譴責英國政府正在進行一場「危險且不道德的實驗」,完全放開後的大面積感染可能醞釀新的抗疫苗型病毒變種。

英國解封後,群眾可以一起不用戴口罩參加運動比賽。
英國解封後,群眾可以一起不用戴口罩參加運動比賽。

不過,目前來看,數據似乎在支持英國這場實驗——解封後確診病例已經連續六天下降,不過依然在2萬例左右。

相比之下,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中國,在南京發現數十例後,短時間內進行了2次,針對全部近千萬人口的全城檢測。

中國和英國在控疫上是處在兩個極端,美國則在防疫政策上有些搖擺,此前一度逐漸放開,但在變種病毒的超高傳播力下,又開始維持限制措施。

路透社援引白宮一位官員稱,由於對高傳染力德爾塔變異病毒的憂心以及國內新增病例數上升,美國不會在「目前」取消任何現有的旅行限制。這也意味著美國航空及旅遊業者正在竭力挽救歐洲等受限制地區旅客的夏季出行市場,但他們的努力幾乎要化為烏有。

後疫情時代的經濟後果

防疫政策的大分流,可能在後續的經濟復蘇中帶來持續影響。

經濟學人智庫(EIU)發給BBC中文的一份報告中預計,亞洲部分國家及城市對新冠病毒疫情「零容忍」的政策取向將變得難以持續。假如這些國家及城市未能恢復通關,將可能令本身的商業中心的地位永久受損。

不可否認的是,在過去一年多,對內部病例「清零」使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區,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台灣及越南等亞洲地區,收益頗多。

經濟學人智庫認為,到目前為止,這種政策取向為這些經濟體帶來經濟效益,它們的表現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得以優於對手,因此在2020年亞洲的衰退程度比其他地區更小。

但隨著英國全面放開,包括北美和歐洲在內的大多數其他國家,新冠病毒已成為風土病,當地居民已習慣與之共存。

經濟學人智庫認為,隨著大規模疫苗接種和逐漸達至群體免疫,這些國家正取消社交距離限制並減少邊境管制,這可能會釋放大量被壓抑的需求。

「這種情況下,病毒零容忍的政策在經濟上難以持續。」經濟學人智庫表示,相關地區則可能削弱經濟活動,剝奪這些經濟體從國際旅客及學生流動恢復中獲益的機會。

British tourists wearing protective face masks walk with their luggage, as they arrive at Malaga-Costa del Sol Airport for sightseeing, amid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outbreak in Malaga, Spain, July 19, 2021. REUTERS/Jon Nazca
各地的出入境防疫政策存在很大差異。

此外,商務旅行及營運方面的挑戰,或令企業選擇投資其他市場;嚴格的邊境管制也將影響這些國家吸引和留住外國人才的能力。

事實上,這種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新冠病毒的德爾塔變體在上述亞洲地區已經開始出現,使各國都加強了檢疫限制,不允許航運的船員上岸。

這使得船長無法輪換疲憊的船員,約有10萬名海事人員在海上滯留的時間超過了原本規定。

國際航運商會(International Chamber of Shipping)秘書長普萊頓(Guy Platten)向路透社表示,正處在船員輪替危機的危機之中,而對全球供應鏈來說也是一個危險的時刻。

鑒於全球約90%的貿易都由船舶運輸,船員危機正在擾亂從石油和鐵礦石,再到食品和電子產品在內的一切供應。

epa09366200 The bulk carrier MV Darya Krishna docks at Fremantle Port, some 20km south of Perth, Western Australia (WA), Australia, 26 July 2021. The MV Darya Krishna cargo ship berthed at Fremantle Port on the day for the medical emergency evacuation of three crew members with COVID-19 symptoms, and the testing of the remaining 17 people on board, the WA Health Department said. EPA/RICHARD WAINWRIGHT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OUT
疫情對貨運也有很大影響。

正因為如此,經濟學人智庫認為,香港、澳門、新加坡這些極為依賴國際貿易、商業和旅遊業的經濟體,對於「零容忍」政策帶來壓力最大。如果他們長期無法作為樞紐城市運轉,企業可能會選擇回流本國。

而相比之下,中國大陸「零容忍」政策帶來的壓力最小,持續時間也可能最長。一方面,中國因為本身經濟有較大的自給自足能力,因此對恢復通關最為謹慎,官員們此前已表示,最早2022年中才邁向正常通關。

「而考慮到中國共產黨將在2022年秋天召開第20屆全國代表大會,屆時政治局常委將換屆,因此恢復通關日期有可能進一步延長。」經濟學人智庫表示。

短期來看,隨著歐美持續放開並適應與病毒相處,經濟需求將被釋放;與此同時,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亞洲經濟體將會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即如果不放寬限制,經濟地位可能會收到實質性損傷。

長期來看,世界經濟格局會如何演化?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在近期一次公開演講中表示,至少未來十幾年內,全球秩序將處在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在經濟上,各國極度相互依賴,且這種依賴不會因為貿易、政治對抗而發生實質性的逆轉;但在政治上,又相互不信任,高度對抗。

「本來,相互越依賴,越需要政治上信任,但現在偏偏是越依賴,越不信任。這就是今天國際秩序中的悖論。」施展表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