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火砲的誕生─為什麼是西歐:《火藥時代》選摘(1)

2018-01-22 05:10

? 人氣

同樣的例子並非只出現在赫里福德──十三、四世紀期間,歐洲各地紛紛重建新的城牆。這些城牆的厚度、高度與長度有時候能夠達到羅馬城牆的標準,但很少有超過的。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城牆厚度幾乎都是在兩公尺以內。英格蘭的城牆通常更薄,南安普頓(Southampton)的城牆僅僅○.七六公尺厚,舒茲伯利(Shrewsbury)則為一.三七公尺厚。其他英國城鎮的城牆厚度與法國相當:布里斯托(Bristol)的城牆在一.五到二.五公尺之間,巴斯(Bath)為一.九公尺,新堡(Newcastle)則是二.一公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提及某些歐洲城牆時,西方史家往往會表示它們「很厚」──但與中國的城牆相較,它們其實很薄。不過這種說法不無道理:因為他們只是把那些城牆跟歐洲其他城牆加以比較。例如,德佛瑞斯與凱伊.史密斯曾提及南法城鎮納雅克(Najac)一處要塞(於一二五三年開始修築),「其城牆也很厚,寬度有二.二公尺。」他們還在書中寫道,中世紀晚期的法國城牆大多「很寬,其厚度幾乎可達兩公尺」。不過,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所謂「很寬」的城牆其實厚度還不到中國城牆的十分之一。事實上,光是中國古城長安的市集,其牆壁厚度就比歐洲各大都市的城牆還要厚了,至於長安城本身的城牆厚度,歐洲城牆就更是遠遠不如。

想要打穿一道兩公尺厚的城牆,難度當然遠低於打穿十五公尺厚的城牆,但歐洲城牆之所以容易被砲擊摧毀,問題不只出在厚度不夠。築牆工法也是關鍵。歐洲的築牆工法源自於羅馬時代,通常都是以石灰岩灰漿為混凝劑,在灰漿裡加入礫石或碎石,形成石牆。然而,中國的城牆卻都是以夯土牆為基底,而夯土牆較能吸收砲彈的撞擊力。受到砲擊時,中國城牆也許會被打得千瘡百孔,但那些孔洞都不深,也不會導致城牆崩解。

但可別錯把夯土當成鬆軟的土堆。中國自古以來就發明了夯土工法,因此可以蓋出穩固堅硬的城牆。工匠先依據預想的城牆高度與厚度蓋出一個高大木板框架,然後把一層泥土倒進框架裡夯實。接著又倒進另一層泥土,再度夯實,如此不斷重複。等到土牆達到了預想的高度,工匠便把木板框架拿開,用來構築下一段城牆。這種夯土工法能夠構築出極其耐用的城牆。某些古牆甚至撐過了四千年的風吹雨打,始終屹立不搖。為了避免土牆遭侵蝕,工匠們有時候會在土牆表面舖上磚塊或石頭,而且這種作法從宋代(九六○∼一二七九年)以降就很普遍了。明代的城牆就是這樣構築起來的,於明代重建的長城也是如此:以夯土牆為牆壁基底(土裡面有時候會摻雜著石頭與碎石),外面舖上石頭與磚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