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適卓觀點:治水沒撇步,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

2021-07-24 06:30

? 人氣

梅雨雨勢挹注石門水庫集水區,上半年台灣旱象嚴重,包括石門水庫在內的全國許多水庫,水位都來到低點。(資料照,柯承惠攝)

梅雨雨勢挹注石門水庫集水區,上半年台灣旱象嚴重,包括石門水庫在內的全國許多水庫,水位都來到低點。(資料照,柯承惠攝)

受到烟花颱風影響,北台灣開始變天了,新生成的查帕卡颱風有可能與烟花颱風產生藤原效應,大家要注意天氣變化。尤其比利時、德國、中國都發生慘重的洪災,更警惕我們要重視氣候變遷帶來的衝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只要做好防颱措施,颱風季就不可怕,颱風雨水可以為台灣帶來蓬勃生機。例如今年,或許是颱風最受台灣歡迎的一年,畢竟今春枯水期嚴峻的印象,大家肯定歷歷在目。

因為去年夏季無颱,台灣的水庫存量從冬天就開始吃緊,到了春天,許多地方已經不得不減壓供水。供應桃園新竹用水的石門水庫,就經歷了一段長時間的黃燈,甚至5月底一度惡化到橙燈。

20210326-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苗栗明德水庫蓄水量只剩約1成,國軍六軍團弟兄進駐協助清淤。(盧逸峰攝)
上半年台灣面臨半世紀以來最嚴峻旱象,苗栗明德水庫蓄水量只剩約1成,國軍六軍團弟兄進駐協助清淤。(資料照,盧逸峰攝)

幸虧梅雨來得及時,5月底6月初,及時趕到的梅雨解了台灣的渴。政府趁著6月底的晴朗天氣疏濬水庫,確保蓄水能力能迎接接下來颱風季的補充,讓台灣平安順利度過未來這一年。

雖然危機解除了,可是有水當思無水之苦,在極端氣候與都市擴張的雙重挑戰下,桃園未來施政必須以防洪抗旱的水資源政策為最優先。桃園位處終年豐水的北台灣,可是人口與產業發展很快,用水也迅速增加,一碰到汛期降水減少,就有水源短缺的風險。

石門水庫不只供應桃園,還供應部分新北與新竹,供水範圍涵蓋北台灣人口成長的主要區域,以及台灣最重要的高科技產業聚落。因此桃園的水資源政策是未來北台灣發展的關鍵。

未來桃園水資源建設的建議5綱領

但台灣地狹人稠,即使中央如何努力進行「調度」與「備援」的水資源建設,幾無可能再蓋新的水庫,因此「開源」與「節流」的在地政策更顯重要。適卓在此提出5大方向,做為未來桃園水資源建設的綱領:

1.集水區保育與水庫管理(開源、防災)

水庫的安全與永續,是確保水源的最主要方法。石門水庫的集水區大半位於桃園,且遠達宜蘭,因此地方政府跨域合作,共同保育大漢溪流域,是最樸實也最可靠的治水方法。考慮到未來桃園用水量增加,石門水庫上游砂石疏濬,下游水庫的庫底路挖跟清淤抽砂要三管齊下,涵養水源的同時也擴張水庫的蓄水量。

2.善用埤塘、河川與伏流水(開源、防災)

目前水利署桃園、石門管理處轄下埤塘共有691口,總容量約 5000萬噸,相當於4分之1個石門水庫。這些埤塘在汛期可以作為滯洪池,旱期則成為良好的乾淨水源。善用埤塘與河川水源,平時積極管理,可以輔助石門水庫的蓄水、供水功能,增加桃園的都市韌性

3.海水淡化與鑿井(開源、緊急備用)

海水淡化不濟急,量少、耗電、回送成本高、環境衝擊大。現行估計中,單位淡化水成本約介於每噸27到32元,淡化水產量愈大,單位成本可再下降一些;但是水量提升後,減輕環境衝擊與回送淨水廠的成本也會提升,總建造成本反會上升。

海水淡化成本與一般水成本差距大,因此專家從不建議成為常態選項。台灣的海水淡化廠主要設置在水資源短缺的離島,少數設置在核電場、工業區或科技園區。今年大旱新竹一度緊急採用海水淡化機組,這是臨場應變之策。未來海水淡化緊急設施與鑿井取水,可並列緊急備用方案。

4.鼓勵水資源循環再生

(1) 民間循環用水(節流)

一般說到節水,大家可能以為是減少用水,其實節水的新思維是「循環」。例如日月光集團中壢廠的水資源系統,據說可以回收80%用水,居全球封測業之冠。未來桃園可以政策加碼,鼓勵用水大戶建立循環用水系統,不妨礙正常營運卻能減少浪費。

中壢廠附設的幼兒園「同心園」,已有27年歷史,每年都要抽籤才有機會進去,非常搶手。(圖/日月光提供)
日月光中壢廠水循環回收率在業界首屈一指。圖為日月光中壢廠附設的幼兒園「同心園」。(資料照,日月光提供)

(2) 建設污水處理設施(開源)

政府除了鼓勵用水大戶設備升級,在公領域更要加緊建設污水下水道與再生水廠。這是透過污水下水道收集輕微髒污的生活用水,淨化後再度循環利用。雖說污水處理耗費能源不低,但是在缺水孔急,高產值產業群都受到影響的時刻,能安全穩定供應的水源便具可行性。

桃園現在有 7 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有 8 萬噸放流水,可以彌補旱期的用水不足。根據水務局表示,全市目前有 5 座水資源回收中心能每天供應約 3.5 萬噸水質可達高科技產業需求的放流水。未來市府會繼續大力推動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污水處理與再生水資源的能量,增加桃園的用水彈性。

5.投資教育研發

永續發展不只是砸錢做建設,人的心靈與思維更決定未來的面貌。像是桃園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除了污水處理功能,還是全市第一座有環境教育意義的水資源回收中心。未來,政府要投資鼓勵水資源教育,從小朋友開始培養永續環境知識。

政府不只要投資環境基礎教育,也要投資氣候變遷、淨水、抗旱、防洪的相關研究計畫,鼓勵發明更進化的水資源設備。只要能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使用成本與環境成本,桃園市政府應該不吝於投資這些永續影響力計畫。長期累積下來,不但會是台灣的典範,甚至能造福人類。

極端氣候下的災害預防

水資源政策,不只是取得與利用,還需注意極端狀況時的防災政策。前述一、二大項已經提到水土保持與疏濬的政策,這是汛期防洪、旱期涵養的根基。除了水庫集水區與埤塘,都市人口稠密區也要注意下水道與交通設施的管理,以防強降雨來襲時釀災。

任何城市若遇到200年以上洪峰仍不免遭受衝擊,但保持水庫、埤塘與下水道的滯洪功能,我們可以將災情大大減低,避免人命的損傷。除了打好水土基礎,現代城市也有必要建立預警系統,現在「國家級警報」的預警細胞簡訊,已經相當有效,但考慮到極端時刻的通訊擁擠與電力中斷,市政府有必要確保傳統預警系統的傳播能力。

20191016-風數據/綠能專題。桃園埤塘。(尹俞歡攝)
埤塘可在桃園的防洪和水資源利用上扮演重要腳色。(資料照,尹俞歡攝)

7月德國西部大洪水,最被詬病的就是預警系統失靈,原本被忽視的傳統村里廣播、警鈴,反而重新獲得重視。台灣應該借鑑國際經驗,確保在颱風、地震可能造成極大破壞時,政府都能有效傳遞關鍵資訊,藉此更完善的守護人民性命。

治水沒有花俏的方法,只有踏實長遠的經營,不花俏的事情對選舉加分有限,可都是照顧市民身家性命的百年大計。安全且乾淨的用水,是都市治理的基礎。治水要能兼顧防災、經濟、衛生,精準預判水情,及早作出準備。

未來桃園市長有必要全盤檢視水資源政策

今年春天的旱災,多虧有市長鄭文燦領導著市府團隊,從去年秋天開始種種準備,才讓桃園成功撐到這次梅雨季。然而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民生與產業用水不斷增加,將來的市長有必要全盤檢視水資源政策,提出務實的改良升級方案,才能為市民謀取最大的福祉。

天助自助者,我們早早準備,就不怕未來變化。桃園要做台灣未來都市發展的領頭羊,不只是人口、商家成長而已,我們的都市治理思維也要不斷進化,讓桃園人的生活更加安全、繁榮、美好。

*作者曾任立法委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