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搶救低薪神話 祇見空心話不見實務說

2018-01-10 07:10

? 人氣

小英總統提出突破低薪將是施政重點,但政策是否有效尚待觀察。(蘇仲泓攝)

小英總統提出突破低薪將是施政重點,但政策是否有效尚待觀察。(蘇仲泓攝)

蔡英文在年終記者會呼應民粹要求射出「加薪五箭」,主張用以解決貧富差距擴大集員工薪資偏低問題,尤其強調「搶救低薪」是蔡政府2018年第一優先治國急務。蔡說一出,「搶救低薪」的神話與神主張乍然四起,立即蔚為臺灣社會激進民粹的新一波主流,真是漪歟盛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祇可惜,這些「搶救低薪」神話與神主張,刺偏矛頭或落井下石的空心話居多,真正能夠根本關鍵解題的實務說,卻寥若空谷足印,令人遺憾。

蔡英文終於射出「搶救低薪」五支箭

事實上,認為貧富差距擴大及員工薪資長期偏低不振,已然影響到國家安全,是早在2013年,臺灣社會民粹就積極注視,並已陸續有各方所謂「學者專家」迭迭提出來自法律、稅制、公共行政措施的種種強力剛性作法,祇是一直被已然完全執政的蔡英文政府漠視,在既往執政已近600天當中,根本不加肅重以對,亦不為優先施政治理之在意。

直到2017年12月29日蔡英文才在歲末年終記者會射出五支箭「搶救低薪」,並交付行政團隊的2018年首要拚經濟任務,就是從五個面向改善青年低薪問題:一,創造工作機會,盤整低薪行業,導入新科技及改變商業模式,提高產業附加價值,加速產企業轉型;二,鼓勵企業替員工加薪;三,調高基本工資,積極訂定「最低工資法」,輔導中小企業;四,盤點低薪工作,提供青年職涯規劃,並協助非典型就業人員轉為正式員工;五、減輕青年生活負擔,從公共托育、社會住宅、長照等方面著手,也要降低學貸利率,減除青貧現象。

行政院兩方向加薪行動的政策性干預

為秉承實現蔡英文總統「新年夢想」,行政院首先提出兩項加薪政策新規範:一是,企業參與政府標案時,給予若干點數之加權等方式獎勵。工程會2015年依據採購法第63條發布的採購企業範本,廠商若有替員工加薪、於投標文件載明於履約期間給予全職員工的薪資、主動縮減工時實施周休二日、提供托兒或彈性工時等「工作與生活平衡」措施,最高可加5分,對於機關內部的勞動派遣單位是否替派遣人員加薪,或委外招標設計案時,要求顧問公司必須幫員工加薪之企業社會責任「加分項目」,以增加得標機會,未來則將直接剛性訂定「參與政府標案廠商之受僱人員月薪至少3萬元」等強制性規定。

二是,行政院將對勞動法規「持續提高基本工資」施雨全面剛性要求:2018年元旦後,我國最低工資已為2.2萬元,依蔡英文起薪3萬元的夢想,預料未來五到六年,每年基本工資將維持4%到5%的速度調漲。此外,行政院亦將檢討現有加薪政策,針對立法院2015年通過「加薪二法」,於「中小企業條例」明訂中小企業替員工加薪可以列為費用並加乘1.3倍減稅,但成效有限。以中小企業加薪為例,2016年企業加薪減稅申請案不到70件,加薪人數僅2,000餘人。未來,中企處將配合蔡英文「加薪夢想」進一步放寬中小企業定義,服務業員工人數從100人放寬至200人,製造業從200人放寬為300至500人,試圖增加符合資格的企業數,提高加薪人數,同時,經濟部也擬與財政部商議,簡化中小企業加薪減稅的申請流程,但一般預判認為成效亦將相當有限。

都是太虛偽的空心策略

在這兒要特別強調的是,從過去將近七十年臺灣經濟發展經驗看,其凡必須仰賴政府奶水飬養乃能存活的企業,幾乎無一不是缺乏國際競爭力的邊際企業廠商。要這些仰賴政府政策性採購標案存活的邊際企業,表面迎合政府政策為員工加薪,根本不足以為置信。更何況,依今天現實情境狀況看,政府部門才是臺灣社會領銜演出「低薪製造者」的頭號元凶,祇要細審自政府採購法施行以來,科技部的研究助理薪資補助標準表、教育部全國高教老師薪資一張表、勞動部委託案標件的人事經費編列基準要求、工程會設定政府採購的最有利低價搶標、油電水不准漲價等等,都是政府帶動全國「低薪製造者」的絕佳明例。這次賴清德內閣剛性訂定「參與政府標案廠商之受僱人員月薪至少3萬元」等強制性規定,不追求公共標案的品質提升改善,卻緣木求魚要企業廠商虛應故事地用下限薪3萬元表面工夫就可以「津貼獎勵」而順利取得政策性標案,未免是太虛偽的空心策略麽。

「租稅政策」工具施壓公司企業「無因加薪」

運用公權力「租稅政策」工具施壓公司企業必須「無因加薪」的,是左派社會主義學者專家及金融專家罔顧「國際市場競爭性高低或足與不足」的凌空主張。

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第一個跳出來為受薪階級抱不平,逕直認為今天在臺灣,勞資議價能力不對等、資本可自由移動但勞動力流動不易、勞動市場失靈常態化,更加上全球化,導致勞工議價能力更弱,呼籲政府「要有所作為」。解決低薪問題,蔡政府除了有胡蘿蔔,還要針對資方的「不誠意」拿出租稅與金融的棍子來。

左派社會主義學者則提醒政府主管機關,應該妥適善用既有「租稅政策」工具,認為營所稅即將提高到20%,相對於世界多數國家還是「相當偏低」,正因為賦稅太低,也就讓政府失去了針對工商企業雇主資本主施加壓力的可操作空間;因此建議政府,應該進一步更加提高營所稅率到30%,然後,可以策略性針對願意配合政府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企業,給予較低20%稅率優惠,就可以有效壓迫並引導工商企業積極轉型,願意真實為員工提高薪資。

但是,倘若在如此建議之下,企業廠商果然被逼加速自動化產銷及智慧化經營,則豈不更要裁員減薪了嗎?更糟的是企業廠商基於國際全球化競爭力比較利害,而向美國川普減稅或歐洲低稅大市場區域外移他遷,這種租稅工具「強逼加薪」的計謀,豈能不落空呢?

扭曲永續經營的《公司法》改善不了低薪問題

金融、法律及會計師專業專家則建議政府動動《公司法》的歪腦筋,認為要強制性「搶救低薪」,不妨從「企業未分配盈餘」(或稱保留盈餘)加徵10%稅制調整,以及《公司法》關於「公司年度獲利狀況之定額或比率分派員工酬勞(注意並非薪資)」之規定著手,以強制企業廠商非得「提高工資」「強制派發股利」。

現實上,立法院2015年通過「加薪二法」強制要求修正《公司法》:公司須在章程明訂公司應考量當年度獲利狀況分派員工酬勞,但實施成效極其有限。

重稅強制派發「企業未分配盈餘」及「公司獲利分派」建議,雖然立意良善,但很多公司營運決定反而因此被制度「綁住」,賺到100元若全部都拿去做盈餘分配及員工加薪,則對於股東權益保障與投資人出資之激勵,乃至於公司企業的進一步人力資本投資開發、產業科技及經營管理精進創新、增資擴廠投資,以至於逆景氣循環「永續經營」的蓄勢存活保命機制之維繫,恐怕都要落空。

需先改善充實提高「員工薪資」的實力與能力

要解決低薪問題,尤其是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還是必須從正本清源做起。政府要健全勞動力市場機制,就應該從兩個方向下手:一是幫助企業擴增其市場價值與競爭力,改善其能提高「員工薪資」的實力與能力;二是協助社會能夠提供高品質勞動力,做為提高「員工薪資」的準據與籌碼。在今天現實上,不賺錢的企業根本無從得為員工加薪、分紅,更遑論要為整個國家社會「財富重分配」乃至於「均衡貧富」的大哉社會責任的。今天在臺灣,當家主政的執政團隊,滿腦子盡想要「鎖國偏安」與「政治操弄」,讓所有在臺灣投資營運的內外資企業廠商,全面性大幅增加其經營風險,全面性限縮其能開拓市場的自由度,導致企業廠商的對外競爭力大大斲傷,全靠政府奶水又根本養不活自己,又能談何「員工加薪」與「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呢?

員工待遇是勞動力市場中的一個價格,其高低取決於自由開放市場機制;市場就業機會多了,雇用需求大了,員工薪資水準自然就會競爭性被迫提高,這是廿一世紀自由開放社會勞動市場的基本法則,根本毋需勞動政府公權力「非市場性」介入的人為干預。

不能盡找富人商人企業家經理人「出氣」「認帳」

想要用法律規範或行政管制措施剛性拉高一個經濟社會的「薪資水準」,甚至想藉此,振興國家經濟並同時解決社會貧富差距,是一種完全不切實際,也根本不符合自由市場經濟體的運作法則的。也就是說「強制提高薪資」,不可能得以落實到全社會包括大小工商企業在內的所有機構組織,而剛性強制雇用薪資下限,既不能普遍讓國民所得一體提升致富,也更不可能因此使窮者富,富者變窮而縮小臺灣社會貧富落差。

企業公司獲利水準的高低,其實是企業家或投資人在高度競爭的商品/服務交易市場冒風險之高低所決定的,主控權/主導權都不在雇用者手上;而在薪資水準的高低,主要受限於事業機構的營運成本份額限度之致約,以及自由勞動市場的競爭定價而來:勞動成本太高,則企業公司無法永續經營,勞動成本偏低,則在勞動市場上找不到願意上門受雇之人,就非得提高薪資水準不可。

讓「知識值錢」臺灣經濟才有出路

從2013年直到最近兩星期的「搶救低薪」解方,幾乎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員工薪資水準偏低,乃因為富人與商人「貪得」與「黑心」,撈飽了自己的荷包,就不顧要分享給員工,其結果也因此肇致整個社會貧富差距越拉越大,更因此回過頭更加重社會民粹「仇富反商」意識形態糾結,以致對公司企業讎仇怨懟之氣,蔡英文的五支箭主張,行政院揣摩上意所搶先構思的行政措施加壓,以至會計師、律師等自由業的「專業專家」,則從租稅法規及公司法制上,蛛絲馬跡遍尋所能找到的相關堪用條目,予以「最嚴格解說界定」或「最極端剛性地擴充延伸要求」,最終唯一解方,是找富人、商人、企業家及工商企業組織一起「出氣」與「認帳」,啞巴吃黃蓮地硬是吞下所有因此而來的一切加稅加徵費用。

而在最低下現薪資以上的薪資待遇水準的落差歧異現象,在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中,其肇致原因,更與「老闆良心」無關,主要變異數在於「知識」與「專業技能」的高低上下。

在智慧經濟社會,越是具備專屬特色知識,越是具備創意創新技術能力者,其「酬勞(薪資)」與「相對所得水準」必然就高或就更高,依先進國家實務經驗值,這種高低酬勞(薪資)的落差,可以高達75倍或甚至750倍以上,這才是肇致今天全世界經濟社會中,貧富差距越拉越大的關鍵因素。

所以說,在今天全球化經濟社會中,要解決薪資偏低、貧富差距擴大的根本之策,勢讓知識普及增進以及教育訓練的不斷精進升級,並能作到「普遍性終身學習向上」,乃有可能。

然則今天在臺灣,最大最深沉的問題是「知識不值錢」、「專門技能不值錢」、「數人頭的體力勞力才可以計費賺錢」,且更成為社會民粹的主流價值觀。則可以想見臺灣社會的貧富差距與薪資偏低問題在現況政經社條件下,根本無解。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