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看到永續商機,減碳步伐卻太慢? 歐盟碳關稅倒數一年半,台灣該何去何從?

2021-07-21 13:00

? 人氣

著眼「零廢」與高值化商機的台塑集團,還沒有把「零碳」趨勢當成必須優先因應的產業危機。(圖/今周刊提供)

著眼「零廢」與高值化商機的台塑集團,還沒有把「零碳」趨勢當成必須優先因應的產業危機。(圖/今周刊提供)

7月,日正當中,嘉義東石漁港進入鮮蚵採收季。海堤外,漁船載著一簍簍的魚貨返港,海堤內,卸下蚵殼的尼龍繩,與使用同樣材質的漁網,一綑捆成堆擺放,這些廢棄物即將被送往的,不是垃圾場,而是25公里外、去年啟用的台化新港耐隆回收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些進廠後的舊網具,將搖身一變成為美國戶外品牌Patagonia的衣帽,這門「漁網變衣飾」業務,是台塑四寶當中的台化,近3年布局的小生意之一。(延伸閱讀:近6000家工廠因列入國土保育區一夕間變違法,環境保護和民生發展兩難該如何化解?

之所以說「小」,是因為這座能把漁網溶解、造粒、再抽成纖維的新廠,月產能僅五百公噸,對比台塑集團以往建廠動輒數萬、甚至數10萬噸起跳的產能,猶如巨人國裡的侏儒。

然而,2018年迄今,這種產能數百、數千公噸的小生意,已然成為台塑集團在台灣建廠的主流,像陸續在其仁武、新港、六輕等廠區興建的複合材料廠,月產能至多也只有5000公噸。是什麼原因,讓一向信仰規模經濟、愛拚世界級產能的台塑轉性?

「以前PTA(純對苯二甲酸)是金雞母,現在……,慘喔。」台化總座呂文進表示。

他口中「慘」的原因,是中國正從石化原料的淨進口國,轉為淨出口國,這讓有超過四成營收來自對岸的台塑集團,出現競爭者劇增、產品單價與利潤下滑的危機感。

石化龍頭危機感不足 著眼永續浪潮商機 對減碳卻無感

中國市場時不我與,那改銷往別的國家呢?「台灣因國際政治,在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及CPTPP(跨太平洋夥伴協議)皆缺席,成為區域經貿整合拼圖的缺角。」連續五年,台塑董事長林健男都在「致股東報告書」上,如此點出台灣石化業未來的貿易劣勢。

台塑面對危機的解方,是往利基性、客製化的產品做轉型。譬如前述漁網回收廠,就是對準目前在永續、減碳浪潮底下的市場需求,試圖為Nike、Zara等服飾品牌,提供訴求「零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特色的永續布料。

種種新產品策略,多少也呼應了當今風起雲湧的減碳浪潮;只是,若與多家國際大廠已宣布「碳中和」目標、積極投入能源轉型的格局相比,全球石化產業排名第六大的台塑集團,對於減碳巨浪的因應,明顯「小兒科」。

「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現在是一門顯學,我們也很關心,只是裡面有些東西真的很難,像碳中和、零排放,講真的,那個難度相當大,技術也還不夠成熟,所以我們還在研究。」某內部主管如此描繪台塑集團的策略思考,也像是點出了這個台灣最大排碳戶與國際同業的差異:著眼「零廢」與高值化商機的台塑集團,還沒有把「零碳」趨勢當成必須優先因應的產業危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