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鋼專文:2017語象報告─「習語」體系確立

2018-01-06 06:50

? 人氣

筆者在十九大語象分析中指出:報告論述「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十四個堅持」中,第三條「堅持全面深化改革」,強調「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第四條「堅持新發展理念」,強調「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這些表述都是毛左不能接受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1976年批鄧,毛斥責鄧「走資派還在走」。2013-2017,鄧的市場經濟路線在延續,有的地方走得更遠。例如土地確權,增加農民資產性收入,熟悉毛的名言「嚴重的問題在於教育農民」和他引述列寧所說「小生產是經常地、每日每時地、自發地和大批地產生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人,當然懂得「資產性收入」意味著什麼。

在經濟改革領域,習語似乎沒有簡單照抄鄧語。筆者選擇鄧語的傳統提法「經濟體制改革」、「市場經濟」和習語的新提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企業家精神」(該語在上世紀80年代出現,十九大首次寫入大會報告),檢索2013-2017「前方」報刊資源學習交流平臺的中國報紙,結果如圖:

圖六
圖六
圖七
圖七
圖八
圖八
圖九
圖九

人民日報的資料曲線與此相似。

冷語,鏡子,防線

習語體系的確立,意味著5年來中共黨內話語大規模重組的完成。沒有永遠的如日中天。曾經的燙詞「鄧小平理論」、沸詞「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2017年均為普通熱詞。胡錦濤的沸詞「和諧社會」甚至成了冷詞——2006年人民日報的使用篇數是2340,2017年僅25篇。

筆者歷時10年,跟蹤觀察四個政改關鍵字「民主政治」、「政治文明」、「黨內民主」、和「政治體制改革」。據2017年年底對人民日報的檢索統計,2013-2017年的5年間,「民主政治」只是一個暖詞;「政治文明」是溫詞;「黨內民主」和「政治體制改革」成了冷詞。

冷卻政改預期,是十九大報告傳遞的重要信號。不但「政治體制改革」一語從小標題消失(十三大以來僅十七大和十九大如此),報告中一筆帶過,詞頻降至歷史最低,習上任之初鮮明提出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也沒有寫入報告。這兩個詞,2017年都是冷詞,「依憲治國」在人民日報僅有15篇文章使用,「依憲執政」僅7篇使用。

鄧語體系中,黨的建設和政治改革的思想佔有極重分量,體現於若干重要文獻: 1980年《關於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1980年鄧小平《關於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1981年《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十二大、十三大報告;1992年鄧的南巡講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