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就能幫助百年布業重鎮「永樂市場」嗎?青年團體歷時4個月調查政府盲點

2018-01-04 09:00

? 人氣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政府丟出一個很大計畫說要來幫助傳統產業,但這些傳統產業要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而設計師吳佳欣也說:「以前師徒制在很年輕15、6歲就要進去學,一開始跟著師傅薪資只有幾千塊,花很多時間在這裡出師開業;以現在生活習慣,年輕人在台北要做這樣一模一樣的事情,是有困難的……現在16、7歲的小朋友怎麼可能拿幾千塊在那裡學,還在大台北租房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無經濟壓力退休族習藝 或許能解決傳承問題

該如何解決傳統技藝傳承問題,目前北北新巢仍在思考,但吳濬彥也說,日前夥伴討論到的一個點子或許可以試試:「也許有些人4、50歲才開始培養手作跟訂製的部份,會不會這些人才是適合進來這個產業的人?」讓較無經濟壓力的這類退休族進來習藝,可能是個解法。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讓較無經濟壓力的這類退休族進來永樂市場習藝,可能是個解法。(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一條迪化街推2個同款導覽APP、過去活動難保存 各單位缺乏整合

第三可惜之處,便是在地商家自治會、市場處、觀光傳播局、文化局等各處缺乏整合,造成改革較為「被動」、彼此難以整合,且過去辦過的活動資料保存狀況待改進。

吳濬彥指出,按理來說觀傳局、文化局、台北市商業處等應該彼此合作,也該保留過去辦過活動的相關資料,「神奇的是,部處局處他們都不知道,這資料是不流通的,各補助各的。」

吳濬彥舉例,近期迪化街南街、北街都推出了導覽APP,同一個歷史街區「分了兩邊,做了一模一樣的東西」,該思考為何當初無法整合。

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近期迪化街南街、北街都推出了導覽APP,同一個歷史街區「分了兩邊,做了一模一樣的東西」。圖為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又例,吳濬彥初識周睿麒會長時,曾想過要辦個捉迷藏尋寶或特賣會活動,但永樂3樓以訂製服務為主,「他沒有實體商品可以賣,他賣的是服務跟裁縫技術」,討論後才發現,原來永樂市場幾年前就辦過類似活動了:

「若相關政府單位沒有保存這邊辦過的每一場活動,我們可能換了一批年輕人接了政府標案來這邊,又做一樣的活動,但過去已經是失敗的……這些經驗要被累機下來重新重組做分析,我們才可能去創新。」

針對過去各局處缺乏整合的問題,吳濬彥建議,希望將過去網路打造成有民間非營利組織居中聯繫,例如北北新巢,以加強其中連結。

永樂市場。(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吳濬彥建議,希望將過去網路打造成有民間非營利組織居中聯繫,例如北北新巢,以加強其中連結。( 取自北北新巢臉書)

「跑去跟社區傳產說『我要救你』,是沒辦法永續的」青年團體歷時4個月訪調

設計師吳佳欣表示,若想進行在地轉型與改變,「是要由在地人發起推動跟向外擴散的,你如果跑去跟社區傳產說『我要救你』,是沒辦法永續的」,而身為協作者的第一要務,是找出在地人需求。

而北北新巢歷時4個月的第一階段任務,便是走入布市「用聽的,用整理的」。吳佳欣說,人們往往很難說清楚自己真正的需求,可能就連需要怎樣的椅子都未必說得清,因此團隊進入永樂布市不會問店家「你想要什麼」,店家也不會說,只可能分享「那客人很煩」,而一切改變的線索,就藏在閒聊間的細節裡:「改變並不是要有多棒的想法,有時候只差大家坐下來好好聊天」。

改變的第一步 敲門聊天聽意見

改變的第一步就是去敲門聊天。吳佳欣表示,其實永樂3樓裁縫師們都很忙,做這件事其實是麻煩人,但只要有人願意坐下來聊,「我們就聽,再來探討一些大家關注比較高的議題」。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商家,佔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此外也舉辦過工作坊,一夜邀請20個商家來深入討論,之後彙整為訪查報告書。

永樂市場。(取自臺北旅遊網)
歷時3–4個月,團隊共訪談25個商家,佔永樂市場3樓商家總數的3分之1至一半,此外也舉辦過工作坊,一夜邀請20個商家來深入討論。(取自臺北旅遊網)

「我們並不是要整盤翻掉、改掉,而是要從很小的地方開始做,因為很清楚,所以能去試看看有沒有效。」吳佳欣強調。

過去政府並不是沒有要改善永樂市場,甚至投入相當多預算,只是預算未必花在刀口上。釐清需求是重要第一步,而目前民間團體北北新巢完成的第一階段任務便是完成永樂市場3樓訂製商家訪調,接下來也將前進2樓布料批發零售店,一層層推進。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