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該不該說「我沒錢」?

2013-12-06 10:40

? 人氣

最近好多媽媽都在臉書上分享知名作家汪培珽的一則貼文,大意是說,小孩要買東西,大人應該明確講出拒絕的理由,「我沒錢」這麼不用心的回答,會讓孩子誤以為「只要有錢就好」。我猜許多爸媽讀到一定想:「完了,我也常講這句話!」並下定決心以後改弦易轍,改跟孩子講有錢也不買的理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問題是,就算是常跟孩子講「我沒錢」的爸媽,多少也跟孩子講過有錢也不買的理由,「你考那麼糟,還好意思跟我要東要西……」之類的。拒絕就拒絕,但如果夾帶批評或羞辱性言詞,不只傷感情,也會間接造成汪培珽不樂見的後果:孩子會覺得「有錢就好」,有錢就不必被大人嫌東嫌西了。


激勵法用多了卻成討價還價

也許父母以為,那我不嫌孩子,用激勵的總可以吧:「等你進步到前十名,就買給你。」孩子達到你訂的目標,你也買了他要的東西,不是皆大歡喜嗎?問題是,這一招多用幾次,孩子就會養成討價還價的習慣,說如果他考幾分、念幾本課外書、連吃幾天蔬菜水果,你就應該買什麼給他。這是為他應盡的本分標上價碼,把原本不該用金錢衡量的東西,變成可用金錢衡量。閱讀《西遊記》的收穫原本應該是無價,一討價還價,卻變成跟品牌服飾等價,變成只要我有錢,就可以不必念《西遊記》。到頭來,孩子得到的概念還是「有錢就好」。

何況「我沒錢」這三字,有時對孩子搞不好很有幫助。以汪培珽貼文舉的「三歲的要買棒棒糖」為例:三歲的小小腦袋尚不知「沒錢」是什麼意思,聽你說沒錢最可能反問:「卡片放進機器不就可以領錢了嗎?」這時,大人把握機會解釋提款機的錢是怎麼來的,不只可以成功轉移小孩注意力,讓他暫時停止渴望棒棒糖,也可讓小孩學到「大人為什麼要上班」一點經濟學皮毛。重點是,提款機與大人出門上班都在他的生活經驗裡,所以講這些他聽得懂。但如果跟他講不買的真正原因,營養均衡、延後滿足之類的,這麼抽象的概念,三歲孩子怎聽得懂?聽不懂就會發脾氣,更渴望棒棒糖。

汪培珽貼文舉的另一例是「十三歲的要買手機」。十三歲腦袋與三歲腦袋的最大差別,就是已經不再相信大人說的每一句話。他已懂得聽其言觀其行,知道家裡有不有錢、父母一向怎麼用錢。如果家中經濟很拮据,就算你講的是「別急著吃棉花糖」這種大道理,他還是會結論「我爸媽就是沒錢」,不明說是為了面子。


「只要有錢就好」是絕對罪惡?

這就回到問題根源,讓小孩覺得「只要有錢就好」很糟嗎?如果孩子成長環境真的有經濟問題,早早體認金錢的現實,對他努力向上搞不好是一大助力。當然每個人在生命中都需要學習金錢不是一切,但對窮小孩來說,這一點長大賺錢之後再學就好了。我看不出窮小孩學「有錢也可能不好」有何意義。

◎延伸閱讀:

我是不是哆啦A夢父母?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392

三招,幫助孩子擺脫抱怨習慣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734

詹志禹:錯愛孩子的4種方法

http://www.parenting.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3411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