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祥觀點:美國從「不凡主義」的神壇跌落

2021-07-09 07:10

? 人氣

民主的軀殼之下還剩多少血肉?

今天主宰歐美政壇的民粹領袖多是右翼人士,但左翼政治人物對於事態的惡性發展也有責任。以英美來說,其政黨板塊早已改變,英國工黨與美國民主黨傳統上比較親勞工,在政治光譜上算是左派,但因為布萊爾(Tony Blair)、柯林頓(Bill Clinton)、歐巴馬(Barack Obama)幾位政治明星的訴求明顯轉變,原本親勞工的論述被強調績效的訴求所取代,勞工階級頓然失去依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出席妻子希拉蕊的敗選演說(AP)
柯林頓於1992年參選美國總統時,採用讓左翼朝向市場的「新中間路線」,大談經濟問題而當選。(資料照,美聯社)

這些向中間靠攏的政治人物之所以改變論調,不能不歸因於雷根(Ronald Reagan)與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達成一定績效的影響,所以政治主張不得不滲入一定程度的社會達爾文主義成分,強調政府應該節制干預,讓各人自由發揮,自擔責任。

他們面對保守主義領導人塑造的純粹自由貿易的全球化大浪,眼睜睜看著製造業外移到低生產成本國家,更使本國原已居於弱勢的勞工失去生存的憑藉,卻也也無動於衷,甚至成為全球化菁英的最有力後盾。

討厭全球化的勞工多認為左翼菁英同為全球化的推手,並且從中獲利,所以許多民粹性選民轉而支持川普、瑪琳.勒朋(Marine Le Pen)之類的右翼民粹,另則支持英國脫歐,他們背棄了那些先已背棄他們的左翼領袖。這種悲情無疑是形成民粹主義的肥沃土壤,也是促使歐美政黨板塊挪移的重要因素。

人們不禁要問:當寄望於左翼與右翼同樣落空,民主的靈魂還剩下多少?除了軀殼還有多少血肉?

政治觀點極化妨礙溝通

在新的傳播型態中,右翼與左翼愈益成為兩國壁壘分明的國度,主要原因是社交媒體上圈出的信息回音壁越來越厚實,製造了無數的部落,民主性對話與共識無從形成,反而加深社會的撕裂。被社群媒體分走一大杯羹的傳統媒體,慘遭區隔化、標籤化,甚至被異議者汙名化,公信力與影響力隨而下降,其守門人的專業功能隨而減弱了。

何況人類雖然能作理性分析,但大部分時間都是以直覺和情感作判斷,所做的腦力思考有限,因此越益成為活在同溫層舒適圈的囚徒。

在後真相時代的部落中,「訴諸情感與個人信念比客觀事實更重要」的人性發揮得更徹底,情感好惡和感覺狀態擺在首要地位,證據、事實和真相多不深究,對於政治人物言行全憑立場做評斷,以致於政客說謊多數時候不是為了瞞騙大眾,而是為了鞏固目標群眾的偏見,博取共鳴與支持。

當政治漸趨兩極,人的本性傾向於相信極端觀點,並且較相信息與既定立場相符的訊息,輕忽真相,「雄辯勝於事實」成為政客的實踐指南,反正人們多半主觀意見重於客觀事實,立場決定是非,民主社會正在變得政治兩極化,中產階級也正被社會經濟不安所掏空,這些都使得身分政治越趨強盛,造成不自由、不寬容的民粹主義風氣,使所有對話都變成不可能,社會因而走向極端化。這正是當前美國罹患的重症,這樣的社會必然越來越分裂,如何能再團結起來?美國的不凡主義又剩下多少可附麗的軀體?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中央通訊社董事長,前中選會委員,本文為「陳國祥觀天下」系列之二。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