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觀眾的參與經驗看嘉義市管樂節

2018-01-05 06:00

? 人氣

作者肯定文化局在管樂節某些活動安排上的用心。但也指出,這樣一個在台灣難能可貴的藝術活動,在下一個25年如果要繼續蓬勃發展,必須先從頭檢討看似枝微末節,但長期來說很核心的「觀眾體驗」問題。(取自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官網)

作者肯定文化局在管樂節某些活動安排上的用心。但也指出,這樣一個在台灣難能可貴的藝術活動,在下一個25年如果要繼續蓬勃發展,必須先從頭檢討看似枝微末節,但長期來說很核心的「觀眾體驗」問題。(取自嘉義市國際管樂節官網)

甫結束的嘉義市管樂節剛剛嘉義大學管樂團策畫的跨界節目烙下句點。一切看似平順,但是這個已經在嘉義運行了26年的節慶活動,有些地方實在我這個從國中開始參與到出社會的市民不吐不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是十數年如一日的主持人、翻譯與音響問題。主持人的工作之一是炒熱現場的氣氛,這件事情主辦單位已經合作許多屆的女主持人表現得十分稱職。只是,並不是所有的節目都適合掌聲加尖叫。許多日本的團隊精心策畫了熱鬧動態的表演,這樣子的節目型態自然掌聲加尖叫多多益善;但是相對靜態的表演節目並不需要這樣子用大分貝的音量掌聲加尖叫,甚至過大的麥克風都會造成欣賞上的困擾。足夠精彩的節目呈現觀眾自然不會吝於給予掌聲,真的不用額外再用麥克風添加效果。甚至介紹也只要需要相對平和地介紹即可,讓大家的感性有點休息的空間吧。

其次是翻譯。每年均會有許多的國際團隊來到嘉義表演,這些國外的朋友也在節目中準備了簡單的口頭介紹團隊或是演出曲目。今年大多是日本的團隊,但是主辦單位的翻譯結巴有之,錯譯有之,還有許多內容因為專有名詞的緣故沒有翻出來給現場的觀眾。除了糟蹋演出團隊的用心之外,也讓觀眾感到不解,到底團隊想要表達什麼?而且從節目規劃來看,這些日本團隊還不只表演,也去到許多中小學去交流,在語言不通的狀況下,雖然音樂演奏不須演奏傳達,但是許多經驗以及活動還是需要相對通順的語言翻譯才能達到效果。在這個糟糕的翻譯狀況,讓人不禁懷疑主辦單位宣稱質疑的交流成效。而且以過去的演出紀錄來看,日本團隊來嘉義參加管樂節也不是第一次,主辦的文化局理當要有充足的準備才是,怎會過了20年還是這個樣子?

第三個是室外場的音響及設備問題。室外場的問題是十數年如一日,總是會遇到音響跟麥克風失靈的狀況,這個在廠商補救下總是倒吃甘蔗,更嚴重的是收音效果。室外場地畢竟不如音樂廳,所以會需要擴音設備幫忙,但是每次的擴音效果總是不盡理想,不是過於大聲,就是收音的效果太小,或是調教過於刺耳。兩個場地辦音樂會也不是第一天,我期待的是我們對於音響的要求不再是把聲音放大就好,而是從觀眾的角度,透過專業PA對現場的聆聽感做出補正。

體育場的狀況就更糟糕了。體育場對於隊形變換表演來說是一個過大的場地,除了正面看台以外觀賞效果奇差無比,除了角度之外,離表演團隊的位置也非常遠。偏偏正面看台的座位一向是官員等貴賓的座席,以及演出團隊的休息區,有意欣賞的民眾只能坐在後面或側面湊湊熱鬧;就算主辦單位架了大螢幕,今年的螢幕位置居然是擺在正面看台的正對面,對不是正面看台的觀眾來講形同虛設,偏偏大部分的觀眾又坐不到那個位置。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