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必須正視遽轉兩極分化的世界經濟

2021-07-07 06:50

? 人氣

全球經濟前景轉趨樂觀,全球經濟產值在今年可望重回疫情前水平(圖/Rafael Matsunaga@flicker)

全球經濟前景轉趨樂觀,全球經濟產值在今年可望重回疫情前水平(圖/Rafael Matsunaga@flicker)

包括聯合國UNCTAD、世界銀行、IMF、OECD等跨國機構組織,都對今年下半年及2022年全世界經濟復甦發展,抱持相對樂觀的研判預測,但也同時對全球經濟有可能遽轉兩極分化的新格局,表示相當程度的擔憂。以臺灣經濟社會之高度對外依存,世界經濟新格局情勢的遽轉變化,無一不對臺灣經濟成長動能及對外貿易投資發展前景帶來重大不確定性,尤須審慎予以深刻理解與掌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經濟成長與後退並存的兩極分化態勢

世界銀行最新《全球經濟展望》報告顯示,2021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可上調至5.6%,標誌著80年來經濟從衰退中翻轉的最強勁復甦;但在世界各國獲得疫苗管道極其不平等現況下,這一波國際經濟復甦態勢,將呈現「高度不均衡樣貌」:得益於強力財政支出挹注的一些主要經濟體如美國,以及產業供應鏈相對完整且對外進出口貨物貿易可續持強勁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如中國,經濟可以顯著復甦;但是,許多處在嚴重赤字公共債務及民間債務「財政斷崖」的主要經濟體如歐盟國家及日本,以及產業供應鏈被撕裂且對外進出口貨物貿易萎退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如南亞、非洲、南美洲諸國,則已難謂有可能跟得上這一波後疫災經濟復甦潮。

以致越來越多跨國機構明確指述:全球正在遽轉兩極分化的經濟新格局路上。

西方價值崩壞造成「全球碎片化」的經濟復甦障礙

全世界正在試圖從新冠疫災經濟中翻轉復甦的宏觀過程中,先進國家對於全球疫苗生產分配的不當處置,已嚴肅深刻削弱全世界社會對戰後國際體系的信任。相較於先進經濟社會國家過去應對2008年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衝擊的協力合作,當前國際秩序公義機制所映現的挫敗狀況,正導致越來越多國家懷疑,長期由美國建制主導長達76年的「國際秩序」是否根本不再合乎時宜。

長期稟守「西方價值」的國家社會,尤更須要認真審思應對這些普遍性擔憂;正因為當全球化已經遍及相當程度榫合的全世界經濟營運態勢中,一時之間根本沒有其他「多邊體系」(multilateral system)可以取代當前越發普及的地緣政經普及納入「複邊體系」(plurilateral system)之際,今天全世界格局中唯一能夠顯眼見到的國際社會場景,卻是第一強權美國所不斷阻礙經濟復甦的「全球碎片化」和「升溫中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緊張」之逆天做為,拜登尤更甚於川普的荒謬。

全球Covid-19疫苗分配所耗費的時間越長,對今天本已相當緊繃的國際體系,祇會越發造成全球經濟復甦願景具實遭受世界級「結構性長期損害」也就越大。這個76年前設計的國際體系一直植基於歷史性諸多關鍵基礎建設「公共產品」,即由先進國家依「布列敦森林體制」所建立的穩定國際儲備貨幣(美元核心體制),及大量跨國多邊機構之全球運作資金體制(IMF,WB及GATT之實體經濟運作);今天全球面對的最大系統性結構缺失竟是,先進經濟體享有巨大的歷史性特權,包括在全球經濟統理上擁有事實上的絕對否決權、鑄幣稅權及(作為全球官方儲備貨幣而享有的)經常性較低融資成本。

先進國家的不復甦會拖垮後進經濟的難以復甦

以至後進國家永遠都先進化不了,永遠祇能成為扈從先進國家的附庸經濟體,其經濟成長發展之能否復甦衰敗,更是完全取決於「經濟宗主國的恩澤與否」。

在這種「全球碎片化」態勢演進下,全球經濟整體運作的「綜效性」被削弱,尤其是在「全球產業供應鏈」被政治性/政策性脫鉤斷鏈或被硬性切割、撕裂,以至於先進社會與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乃至相對後進的諸多附庸經濟體國家社會,竟然都無一不可免地必須承受重大經濟性傷害衝擊;而其同時,開發中國家接種疫苗之等待時間越長,則已經完成接種疫苗國家所將承受的壓力,反而越發加大,因為後者國家,勢必因此採取更加「自我加高封鎖線抵制外來疫災的堡壘式思維」,更讓過去兩年來日益碎片化的國際體系,陷入越發不安全、不穩定之惡性循環中,也愈難提供體系內「提高個別單一國家經濟表現」所需的「全球同步成長」機遇。更何況,既有國際體系信任度一再減弱,先進國家面對的是更多國家安全挑戰。

進入疫情惡化的2021年,全球經濟所以遽轉兩極分化的新格局,其根源在此。

先進國家「內卷化現象(involution)」的經濟退化萎縮

今天一大半先進國家經濟也事實出現了明顯的消極信號,即包括德國、日本等先進國家在內:德國聯邦統計局相關資料顯示,2021年第一季德國經濟萎縮幅度遠遠大於預期,德國經濟所出現「內卷化或退化(involution)」現象,實乃德國產業經濟領域本身過度競爭,以致相互傾軋,造成非理性的內部競爭或自我消耗;當德國疫情出現反復後,德國政府新疫情防控措施,嚴重遏制了國民消費,結果是第一季GDP下滑1.8%,較上年同期更萎縮3.1%;同樣問題也正困擾著日本,根據官方資料,2021年一季日本國民消費下滑導致實質GDP嚴重萎縮5.1%。

南美、印度等國家地區同樣飽受疫情困擾,經濟成長乏力。

致使2021年一季全球經濟,當中國經濟重回正軌、美國強刺激政策肇致經濟出現明顯反彈之時,兩相對比,可以顯見明顯的成長與後退之兩極分化態勢。

聯合國UNCTAD更新報告顯示,2021年經濟的強勁韌性使東亞經濟體貿易復甦對於促進新興開發中國家貿易復甦,即將凸顯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展望未來,全世界貨物貿易的復甦,亦將極大程度上得倚賴東亞經濟體貿易復甦的拉動。

中國貿易、貨櫃、江蘇南通。(美聯社)
全世界貨物貿易的復甦,亦將極大程度上得倚賴東亞經濟體貿易復甦的拉動。圖為中國江蘇南通港的貨櫃。(美聯社)

東亞經濟體貿易復甦的火車頭效應

東亞經濟體在緩解Covid-19疫情衝擊方面取得了先期成功,而借助於全球對「抗疫相關產品」的旺盛需求,也造就了東亞經濟體之經濟貿易得以加速度反彈。在全世界所有區域經濟之間,無疑地,東亞和太平洋經濟體出口已出現強勁復甦;其中,中國、日本、韓國等經濟體成為東亞地區進出口貿易的最主要引擎角色,中國進出口商品貿易表現尤為搶眼,兩年多來其成長率幾乎都能維持20%以上;而轉型經濟體、南亞和非洲的出口仍低於平均水準,南美洲出口相比2020年第一季有所成長,但仍低於2019年的平均水準。

事實上,全球貨物貿易復甦情勢,也存在明顯的「地區兩極分化發展樣態」。

WTO預計,全世界貨物貿易今年起將從Covid-19疫情衝擊中反彈復甦,應該可以在2021年實現高達8%的年率成長;特別是其中,全球經濟復甦所提振帶來的大部分需求動能,都將被亞洲地區予以滿足和消化,亞洲出口成長可破8.4%。

美國等先進國家的持續經濟刺激措施將大力助長亞洲的出口需求;而先進國家持續推進的疫苗接種工作,更將積極促進亞洲製造業的成長:全球對電子產品的強勁需求,是亞洲製造業成長的主要驅動力,尤其受益於全球對晶片的需求。

未來一段時間,先進國家推出的財政刺激計畫預計將繼續有力支持2021年全年的全球貿易復甦,RCEP等區域貿易協定的持續推進,將直接影響全世界產業價值鏈的重構與再聯網,也將為東亞貿易帶來更多的啟動能量。

全球經濟體質向泡沫化邊緣轉移

後疫災時代,全球經濟至少將面臨五方面的重大挑戰:一是全球深層次的經濟社會結構性問題將愈發嚴重;二是超長時間疫情惡化影響導致全球債務大幅膨脹,全世界經濟勢必難以負重前行,國際金融體系也將更形脆弱,同時,疫情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仍將繼續肇致嚴重衝擊;三是全球經濟面臨生態環境約束愈發嚴重,近年來全球範圍內自然災害的規模及影響越來越大;四是地緣政治、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對全球成長發展加重威脅;五是全球經濟發展失衡與兩極分化的影響。

再者,另有兩方面政府公共部門的政治領導力失能失速後續效應,不容忽視:

第一是,全球債務不斷膨脹問題:先進國家早已無法斷奶「債務刺激模式」,政府公共債務滾雪球式成長,為避免債務鏈條斷裂,降低市場主體再融資成本,各國央行將維持低利率、寬鬆流動性環境;但弔詭的是,低利率市場環境卻已反過來對「政府公共債務上升」,也同時構成錯誤的「正向激勵」。

第二是,政策邊際效率遞減問題:自從2008年爆發世界金融海嘯危機以來,歐美先進國家出臺的刺激政策,在規模上與力度上正在不斷擴大,背後關鍵變數,是這些大規模貨幣量寬和財政政策大撒幣的效果,已出現嚴重的邊際遞減現象:一方面貨幣和財政政策短期強刺激並不能替代政策體制改革,另一方面,貨幣量寬政策所持續釋放的流動性,並未真實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卻是流入金融資產,造成全球性經濟體質普遍「由實向虛」的泡沫化邊緣轉移,長期性越來越看壞。

後2022可能飆飛出來的「人造黑天鵝」

最近聯合國UNCTAD的《應對經濟挑戰的新方式》論壇,深刻探討了應如何利用「複雜系統思維」分析《Covid-19疫情後的世界》前景估測(scenario building)。希望藉由此一較諸過去「更具備系統性相互關聯思維」,可以有效建構並備擬出,國際社會應該如何採取更多有效措施來應對「灰天鵝事件」衝擊的政策解方。

論壇所得題為《未雨綢繆的全球統理Global Governance》的一份報告,乃針對全世界政府行政部門該如何應對「日益遽變和複雜化的重大挑戰」,給出的建議。

這份報告有一項結論,非常值得所有國家政治領袖與重要決策領導人精縝深思:「當前世界各國政府當局應對這場世紀大流行病所採取的短期政策措施,究竟是為了增強抗疫防災的整體經濟社會韌性,抑或祇是反而加劇了現有國家成長發展體制運作的系統失靈程度?

臺灣之敗亡恐將旦夕即至

這一說法,旨在陳明:自2020年3月以來,各國政府幾乎協同一致採取了相同的「封鎖(Lockdown)」與「行動禁制(Mobility Curb)」的短期政策措施,真正達成抗疫防災作用力,似乎頗為有限;然則,這一短期政策措施,卻已顯然摧毀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市場自由化的「經濟福祉綜效」、惡化了國際產業價值鏈斷鏈、撕裂與嚴重中間折斷危機,所引申導致全球工商企業倒閉潮與勞動力大失業潮、急劇萎縮了全球貿易投資量能與暢順流動活力,更重要的是,也因此加劇了世界各國「現有國家成長發展體制運作」的系統失靈程度,讓全球領導力全面失速。

這一情勢發展,不啻凸顯出這一已然漸漸被長期化的抗疫防災短期政策措施,已將變成為後2022可能飆飛出來的「人造黑天鵝」,讓絕大多數國家經濟遭受比Covid-19疫災所可能肇致的經濟社會為害性更加嚴重的衝擊。

這一惡劣情勢狀況,幾乎早已如實地完整呈現於臺灣經濟社會;倘若今天在臺灣當家執政的蔡英文政府,不能及早從中深思醒悟,立馬改弦易轍,則中華民國臺灣之敗亡,應該旦夕即至。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