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共建黨百年機遇,擺脫統舊思維才能重塑兩岸新關係

2021-07-06 07:10

? 人氣

對台政策篇:周恩來的對台政策:「一綱四目」

習近平7月1日在中共百年黨慶大會上說:「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但對台灣而言,沒有「台灣問題」,只有「兩岸問題」,而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共的對台政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中共對台政策整體形同一隻飛鳥,中共內政形同鳥的軀體,是主要變數;外交(尤其對美政策)及台灣內部形勢變化,則似鳥之雙翼,是次要變數。一體驅使兩翼運動,兩翼帶動一體前進。前進的目標不變,但過程因受各種變數的影響,經常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

從1949年到1954年,中共實行「武力解放」台灣的方針;1955年後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1963年,周恩來把中共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分別為,一,台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二,台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四、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從未忽略美國在兩岸扮演的角色

1978年12月,中共舉行黨的「11屆三中全會」,把中共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會議除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外,並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中共內政的這一重大轉變,牽動了中共的對台和對外政策。

1979年元旦,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對台政策從「解放台灣」進入「和平統一」時期;與此同時,中共與美國建交,完成雙方的「關係正常化」。

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是中共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具有戰略和戰術的雙重意涵。戰略上,持續「和平統一」的目標不變;戰術上則包括(1)由兩岸當執政當局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2)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和進行經濟交流;(3)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主張。

周恩來(左)接待尼克森(右)這位第一位到訪中國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周恩來(左)把中共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圖為周恩來接待尼克森(右)。(資料照,美聯社)

「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原本是以國民黨為對象,但隨著台灣出現政黨輪替,緊抱「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執政後,中共遂把「反獨」放在較「促統」更為優先的位置。即使馬總統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係出現了對岸眼中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雙方也都避免在統一的問題上糾纏。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希望以推動兩岸「三通四流」,來爭取台灣民眾對中共的「向心力」。鄧小平多次指出,搞好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是中共解決國際和國內問題最主要的條件。因此,中共在面對「台灣問題」時,也特別強調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