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共建黨百年機遇,擺脫統舊思維才能重塑兩岸新關係

2021-07-06 07:10

? 人氣

習近平(左)一改前朝政策,積極帶領中國朝世界擴展。(資料照,美聯社)

習近平(左)一改前朝政策,積極帶領中國朝世界擴展。(資料照,美聯社)

今(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週年,這個號稱擁有9500萬黨員的組織,目前正領導全世界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回顧中共的歷史發展,1989年爆發的「蘇東劇變」,是一個重大轉折。中共沒有成為另一個倒下的骨牌,確實讓西方部分人士感到意外。因為蘇聯解體之前出現的經濟、人口、貪腐和民族問題等,當時也同樣存在於中國大陸。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內政篇:習近平已建立「超鄧趕毛」的個人崇拜地位

列寧說「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中共認為蘇聯解體是內因大於外因,走向「自我消亡」的末路,是因為共產黨的「自廢武功」,以及沒有做好選擇接班人的工作。蘇聯因此成為西方「和平演變」戰略下的祭品,戈巴契夫也成為蘇共政權的「堀墓人」。前中共領導人江澤民記取蘇聯敗亡的教訓,大力展開「和平演變及反和平演變的鬥爭」。中共雖然避開了攸關政權存亡的一場政治風暴,但黨已出現中央領導權威低落和地方組織渙散的問題。

背著紅色傳承的歷史使命感,習近平於2012年11月入主中南海。2013年初,習近平提「兩個不能否定論」,即「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這說明習近平想扮演承先啟後的角色,但與其前任不同的是,習近平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來看待中共的政治發展,於是就有了「兩個一百年」目標的戰略部署。

首先,習近平仿效毛澤東,努力建立個人的領導權威。習近平上任後,在體制外廣設各種「小組」,來擴大自己的核心權力,並透過修憲取得延任的「正當性」。在中共官方編寫的「百年大事記」中,習近平名字出現的次數,多於毛澤東,也比前任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三位領導人的總和還多。外界認為,習近平已建立「超鄧趕毛」的個人崇拜地位。

其次,習近平強調思想工作的重要性。在共黨國家,意識形態、政策和權力三者之間,存在相互聯繫又相互制約的辯證關係。習近平是毛澤東的忠實信徒,他運用毛澤東路線,來處理鄧小平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後留下的問題。

例如,「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我認為這就是「計劃和市場的結合」,強調自力更生,也不忽略對外開放。習近平希望以創新,達到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創新發展項目著重在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半導體、5G電信、人工智慧(AI)等。

最後,習近平與前任不同,把反腐作為「黨建」工作的重點。中共的權力結構以黨為樞紐,權力腐化由個人發展為集體,形成了中共黨風黨紀敗壞的一個特色。反腐旨在維持黨的紀律,也可藉此剷除異己,故習近平上任後加大反腐力道。中共官方聲稱,自18大以來,中共紀檢監察機構已立案審查385萬案件、查處408.9萬人,給予黨紀和政務處分者約374.2萬人,包括許多中共高官。

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三個穩定」

習近平7月1日在百年黨慶大會上,志得意滿地列舉中共建黨以來的諸多成就,但誠如中共「19屆5中全會」的公報所說,中共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我認為,要應對挑戰,習近平必須如同歷任中共領導人,處理好改革、穩定和發展三者間的關係。對習近平而言,最重要的是如何維持「三個穩定」,即經濟穩定、社會穩定和政治穩定。

經濟是「下層基礎」。新冠疫情期間,中共去(2020)年還能維持2.3%的經濟成長率,成為主要經濟體中的唯一正成長者,實屬難能可貴。展望未來,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共同出版《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認為中國將在2025年達到世界銀行的高收入經濟體標凖,2030年之後經濟總規模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儘管如此,報告列舉中國將面臨下列三項新挑戰:一,高人均GDP使中國喪失低勞動成本優勢,中國經濟面臨劇烈轉型;二,人口快速老齡化;三,逆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速。

中國少子化、三胎、人口管制、計劃生育、兒童。(美聯社)
中國的少子化問題,讓經濟賴以崛起的「人口紅利」優勢逐漸消失。(資料照,美聯社)

社會穩定涉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問題。中共雖已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但正如習近平在中共19大《報告》中所說,「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則鳴,分配不均不但形成嚴重的社會問題,且對習近平所謂「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說法,形成巨大諷刺。

談到政治穩定,習近平在面臨「改革亡黨,不改革亡國」的困難抉擇時,毅然推動反腐工作。這是一個正確的決定,但也冒著相當大的政治風險;習近平因反腐獲得掌控全局的權力,但那些失去既得利益者,隨時會伺機而動進行反撲,從而造成政治的動盪不安。

已打破鄧小平廢除的遊戲規則

此外,習近平要維持政治穩定,必須針對未來的權力過渡問題,進行「超前部署」。目前在中共領導班子裡,還看不出誰是「明顯接班人」(heir apparent);而「繼承問題」,一直被認為是共黨制度的「阿基里斯之踵」(Achilles' heel)。

中共政治體制凸出最高領袖的角色和權力。根據韋伯(Max Weber)的說法,展現領袖個人特質的「政治魅力」(charisma),可能因「例行化」(routinization)而制度化於某一職位,並經由既定的繼承規則,讓政治魅力由一個接班人傳到另一個接班人,而不論其個人資質如何。習近平的修憲延任,被外界視為已打破鄧小平廢除「幹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的遊戲規則。

習近平認為,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他可能沒有想到,中國大陸的政治情勢發展,正是其中的一個重大變數。

外交篇:中共建政後的戰略調整四階段

1948年11月,毛澤東在為紀念俄國「十月革命」31周年所撰寫的一篇文章中說:「每一個國家內部的一切革命力量必須團結起來,一切國家的革命力量必須團結起來,必須組成以蘇聯為首的反對帝國主義的統一戰線,並遵循正確的政策,否則就不能勝利。」因此,在中共建政之前,「外交」指的就是建立「國際統一戰線」,幫助中共在中國進行一場它所聲稱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

中共建政以後,對外政策歷經數次重大的戰略性調整,中國大陸學者將其歸納為下列四個階段:一是1950年代的「一邊倒」戰略;二是1960年代的「反美反蘇與世界革命」戰略;三是1970年代的「聯美抗蘇的一條線和一大片」戰略;四是1980年代以來的「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戰略。上述的戰略調整都是為了因應中共內外形勢的變化,也受到中共意識形態的影響。在經過歷次的調整後,形成「大國是關鍵,周邊是首要,發展中國家是基礎,多邊是舞台」的四個戰略布局。

「一邊倒」戰略是戰後國際「兩極政治」體系下的產物,中共倒向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是為了安全和突破外交孤立,並獲取必要的物資援助來從事「社會主義改造」;「反美反蘇與世界革命」戰略,是受到中蘇共分歧和「文化大革命」進行「造反外交」的影響。

1969年的毛澤東。(美聯社)
毛澤東的外交政策從1960年代的「反美反蘇與世界革命」,轉變為1970年代的「聯美抗蘇的一條線和一大片」戰略。(資料照,美聯社)

文革喊出的口號就是「四面出擊、打倒一切」;「聯美抗蘇的一條線和一大片」戰略,是根據「三個世界」理論和中美蘇三角戰略關係而形成。「一條線」就是緯度,指的是美國、日本、中國、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歐洲。「一大片」則指「一條線」周圍的國家;「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戰略,是因應1980年代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以及中共內部開始推動的改革開放政策。

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蘇東劇變」,對中共外交政策造成巨大衝擊。鄧小平提「韜光養晦」的說法,是強調「安內重於攘外」,江澤民和胡錦濤都是延著這條路線走。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論述,是為了維護共黨統治地位,他並因此提出「新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安全觀」;胡錦濤的「和諧世界」理念,是建構內部「和諧社會」的對外延伸。

習近平積極擴大中共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

習近平上任後,積極擴大中共在國際事務的影響力,中共外交路線亦已從「韜光養晦」邁向「有所作為」。我想這與國際局勢的變化、中共綜合國力的提升,以及習近平所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關。因為根據習近平在2018年6月中共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認為當前中共「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盪。做好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對外工作具備很多國際有利條件。」

習近平認為,「時和勢」都站在中國這邊,所以他要運用中國崛起的勢頭,爭取國際話語權,並扮演「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國際秩序的維護者」角色。習近平強調,外交是國家意志的集中體現,要加強整體布局,突出工作重點,抓好工作。

習近平根據「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行中共新時期的外交戰略部署;習近平提出許多具有創新性的構想,如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等。

1987年,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對中國進行私人訪問,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北京會晤。(AP)
1987年,美國前總統卡特對中國進行私人訪問,與中國最高領導人鄧小平在北京會晤。(資料照,美聯社

不可否認,從對外關係的角度看,中共今天已走向國際舞台的中央,並撼動美國當今世上的唯一超強地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把中共視為「21世紀最大地緣政治考驗」,認為「中國是唯一具備足夠經濟、外交、軍事與科技實力,能嚴重挑戰現行穩定開放國際體系的國家。」中共在外交上的最大成就是,運用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角色,掌握四個聯合國專門組織的領導權;並透過組織運作,反映中共意向和制定符合中共利益的國際規範和標準。

習近平在外交上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中美結構性矛盾形成的長期戰略競爭。這是一場「持久戰」,也是一場「消耗戰」,有可能對中共發展的資源分配,產生「排擠效應」。

拜登政府的「美國版一帶一路」

美國目前仍掌握軍事、尖端科技和貨幣優勢,拜登(Joe Biden)政府擬投入6兆美元的經濟刺激計畫,目的就是和中共搶奪市場和製造業王國的地位。除此之外,拜登並敦促歐洲國家和日本,對開發中國家提供數千億美元資金,搞「美國版的一帶一路」,希望幫助受援國修建公路、鐵路、港口和通訊網路,提供它們除了中共以外的其它選擇。

而疫情當下,美國與中共正進行一場「疫苗外交」競賽。拜登一反過去川普(Donald Trump)「單打獨鬥」的作法,以「拉幫結派」的方式,深化以遏制中共為目標的「印太體系」和世界「民主聯盟」。

中共則運用民族主義,強化內部統治的正當性及對外同仇敵愾的凝聚力。習近平在7月1日黨慶講話中說:「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敢於鬥爭、敢於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不可戰勝的強大精神力量。」但民族主義是雙面刃,它也可能激發民粹主義。中共最近的外交行為常被形容是「戰狼外交」,即中共外交人員常以強悍和咄咄逼人的姿態,應對外在的批評和施壓,嚴重損害中共的國際形象。

此外,中共在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下,對於「東升西降」的大趨勢,充滿了高度自信。但我認為,除了「戰略自信」外,更重要的是「戰略定力」。國際局勢風雲變幻,一旦誤判情勢,結果將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對台政策篇:周恩來的對台政策:「一綱四目」

習近平7月1日在中共百年黨慶大會上說:「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國共產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但對台灣而言,沒有「台灣問題」,只有「兩岸問題」,而影響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變數,就是中共的對台政策。

中共對台政策整體形同一隻飛鳥,中共內政形同鳥的軀體,是主要變數;外交(尤其對美政策)及台灣內部形勢變化,則似鳥之雙翼,是次要變數。一體驅使兩翼運動,兩翼帶動一體前進。前進的目標不變,但過程因受各種變數的影響,經常呈現搖擺不定的狀態。

從1949年到1954年,中共實行「武力解放」台灣的方針;1955年後提出「和平解放」台灣的主張。1963年,周恩來把中共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一綱」即台灣必須統一於中國;「四目」分別為,一,台灣統一於「祖國」後,除外交必須統一於中央外,台灣之軍政大權、人事安排等悉委於蔣介石;二,台灣所有軍政及經濟建設一切費用不足之數,悉由「中央政府」撥付;三,台灣的社會改革可以從緩,必俟條件成熟,並尊重蔣介石的意見,協商決定後進行;四、雙方互不派特務,不做破壞對方團結之舉。

從未忽略美國在兩岸扮演的角色

1978年12月,中共舉行黨的「11屆三中全會」,把中共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從「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會議除確立了「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外,並提出「一國兩制」構想。中共內政的這一重大轉變,牽動了中共的對台和對外政策。

1979年元旦,中共「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對台政策從「解放台灣」進入「和平統一」時期;與此同時,中共與美國建交,完成雙方的「關係正常化」。

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是中共對台政策的重大轉折,具有戰略和戰術的雙重意涵。戰略上,持續「和平統一」的目標不變;戰術上則包括(1)由兩岸當執政當局商談,結束軍事對峙狀態;(2)雙方儘快實現通航、通郵、發展貿易和進行經濟交流;(3)提出「寄希望於台灣人民,也寄希望於台灣當局」的主張。

周恩來(左)接待尼克森(右)這位第一位到訪中國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周恩來(左)把中共對台政策,歸納為「一綱四目」。圖為周恩來接待尼克森(右)。(資料照,美聯社)

「寄希望於台灣當局」,原本是以國民黨為對象,但隨著台灣出現政黨輪替,緊抱「台獨黨綱」的民進黨執政後,中共遂把「反獨」放在較「促統」更為優先的位置。即使馬總統執政八年期間,兩岸關係出現了對岸眼中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局面,雙方也都避免在統一的問題上糾纏。

「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是希望以推動兩岸「三通四流」,來爭取台灣民眾對中共的「向心力」。鄧小平多次指出,搞好經濟建設、發展生產力,是中共解決國際和國內問題最主要的條件。因此,中共在面對「台灣問題」時,也特別強調要「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中共雖聲稱台灣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但從未忽略美國對兩岸關係扮演的重要角色。早在中共1993年9月1日發表的《台灣問題與中國統一》白皮書中,就已明白表示「只要中美都能恪守《三個公報》的原則,雙方相互尊重,以大局為重,『台灣問題』就不難得到解決,中美關係就一定能不斷獲得改善和發展。」

習近平「反獨」、「促統」齊頭並進

習近平是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來前瞻兩岸關係的發展。習近平在百年黨慶大會上觸及「台灣問題」的部分雖是寥寥數行,但已勾勒出他對兩岸形勢的評估,以及他任內對台政策的輪廓。

「統一」已納入中共對台政策的議程表。中共將以「反獨」、「促統」齊頭並進的方式,推動統一進程,而不是在「法理台獨」這個假議題上大費周章。而雖然「武統」聲浪甚囂塵上,但習近平仍堅持「和平統一」。中共應認知到,台灣不會接受「一國兩制」,也不願主動提出替代性的統一方案;因此,中共會在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方面,持續對台施壓,希望逼使台灣就範。

另習近平把「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並列,意味在「一中」前提下,保留兩岸談判的模糊空間。「九二共識」仍被視為兩岸談判的「通關密語」,除非雙方能協商出一個替代性的「共識」,否則很難繞過這四個字,找到談判的另一扇機會之窗。

習近平。(美聯社)
習近平把「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並列,意味在「一中」前提下,保留兩岸談判的模糊空間。(資料照,美聯社)

此外,中共亦將從「反獨促統」角度,推動兩岸民間交流。換言之,交流必須有利於兩岸的「融合發展」、有助於兩岸「和平統一」。因此,中共對於交流的對象和內容,將採「區別待遇」原則,符合中共政策者將給與「獎賞」,否則即予以「懲罰」。

習近平在百年黨慶會上說:「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這句話是說給外力、特別是美國人聽的。習近平認為,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認為其中一個重大變數,就是美國的兩岸政策和中美關係出現的巨幅調整。

抗中已成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共識

由於川普執政後期對中共採強硬政策,台美關係即因中美關係每況愈下而水漲船高。「抗中」目前已成為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共識,拜登政府不會放棄台灣這張牌。美國支持台灣,與其說是雙方共享民主價值,不如說是因為台灣的地緣政治重要性,而美國在亞洲的盟國,也因同樣理由支持台灣。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真是「剪不斷,理還亂」。但可以確定的是,台灣圖生存、對岸重發展,雙方的基本需求不同。「維持現狀」仍是台灣的主流民意,因此對岸在制訂對台政策時,可能必須擺脫舊有的「統獨」思維,才能構建一個符合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兩岸新關係。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為中共建黨百年系列123之集結。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