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牙醫師,矮人一截嗎?

2021-07-11 06:20

? 人氣

20210608-衛福部長陳時中8日於立院備詢。(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批評陳時中但出口扯上「牙醫師」,說「一個牙醫,哪懂公衛?」這是沒有道理、說不通的。(資料照,台北市攝影記者聯誼會提供)

公衛是全科醫師都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和訓練。早期西方醫學教育剛在中國萌芽的時候,公衛就被作為全科一學生的基本訓練。(請參閱拙文〈台大公衛系熱門起來的啟示〉)。說牙醫師不懂公衛,不但說不通,並有歷史可做反證。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醫學史上,最早關心公共衛生的人,最早實踐公共衛生活動的人,是一位為台灣人拔了超過兩萬一千顆牙的傳教士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馬偕不是醫師,他只是在遠赴海外傳教之前受過短期解剖學與生理學課程訓練。

馬偕既不是醫師,但是為什麼他在台灣人的心目中印象最深刻呢?正因為他是台灣的「公衛先鋒」,他在台灣傳教的服事中,一路都是以傳播醫療知識帶出福音。馬偕從自宅展開免費醫療的工作,教導民眾公共衛生知識,贈送瘧疾特效藥,治療腳膿瘡(俗稱臭腳粘),為了豐富台灣人的飲食內容,提升營養,馬偕還由國外輸入蔬菜種子如蘿蔔、甘藍菜、蕃茄、敏豆、花椰菜、胡蘿蔔等,介紹給農民種植。馬偕大量傳輸西洋科學知識到台灣,以立體方式傳播福音,從此歸信的人與日俱增。

馬偕旅行布道,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教導民眾公衛知識

早期的台灣醫學史奠基於三位西洋的,南部有來自英國蘇格蘭的馬雅各醫師(James Laidlaw Maxwell,1836-1921)(高雄旗津及台南新樓);北部有來自加拿大的馬偕(1844-1901,滬尾偕醫館);中部有來自英國的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1870-1957)、蘭大弼(David Landsborough Ⅳ,1914-2010)醫師父子(彰化基督教醫院)。

知道馬雅各醫師、蘭大衛、蘭大弼醫師的人可能不很多,但是馬偕的大名,大多數的台灣人都聽過,這和馬偕幫台灣人拔牙有關。馬偕常常和助手旅行布道,深入原住民族(熟蕃、生蕃)住的村落,隨時在路邊幫人拔牙,他曾在日記上記載「昨天拔了多少牙,今天又拔了多少牙」。

著唐裝的馬偕博士與妻兒(攝影者不詳)。馬偕來臺積極融入當地文化,並在臺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除了以 臺語宣教外,馬偕也常穿著漢服唐裝。(左岸文化提供)
著唐裝的馬偕博士與妻兒(攝影者不詳)。馬偕來台積極融入本地文化,並在台灣娶妻生子,落地生根。除了以台語宣教外,馬偕也常穿著漢服唐裝。(資料照,左岸文化提供)

拔牙,民間各有妙方,比如一邊用線纏住已經動搖的牙齒;另一邊將線綁在門閂,門一拉,牙就掉下來。不過,據說馬偕替人拔牙技術很好,拔牙之前會為病人禱告,他把替人拔牙當作一次布道,病人都很得安慰,便紛紛前來排隊請他「無痛拔牙」。

馬偕1871年到台灣,30年當中,他為台灣人拔了2.1萬顆牙,拔牙可不是拔蘿蔔,你可以想像,面對一個滿臉驚恐,張開大口的人,要把鉗子伸入口中,對準目標拔下牙齒,前後必要的安慰和口頭「醫囑」,何況還要做簡單的禱告。這個過程建立的醫病關係,多麼美好!多麼珍貴啊!

醫學史牽涉到人與人互動的複雜關係

事實上,現代的醫生都只專精於自己的本科,醫學人文素養普遍低落。牙醫師出身的李尚仁教授特別指出,醫學史牽涉到人與人互動的複雜關係,相較於科學史,更強調文化與社會因素。

學術背景橫跨醫學與歷史的李尚仁教授表示,正如著名史家金茲堡(Carlo Ginzburg)所說,醫生從病人的病史、身體的徵兆來判斷不能一眼即知的病因,這與歷史的推理是相似的——從紛雜的史料線索中,推想很長的歷史距離之外的因果關係,這對臨床醫師而言都是金玉良言。

下次你罵陳時中的時候,甚麼都可以罵,就是別罵他「只是一名牙醫」,這麼說就顯出你的淺薄。因為牙醫是一個天天為病人動手術的外科醫師,他們接受的訓練和執業的困難度都沒有比較簡單;牙醫師還必須是一個特別溫柔有愛心的人,尤其是「兒童牙科」的醫師,那是上帝替別派遣來人間的天使,我們只要想到,要一個小朋友乖乖地願意張開口讓你摸他的牙齒有多難,就知道牙醫師必須有多溫柔。

牙醫師一生,及時在病人身上解除的痛苦、發出的安慰,無論是質或量,都比其他各科的醫師要多,牙醫師的名號只會給陳時中加分,不會使他變得比較「小漢」。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