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盛夏盈盈的火光:《微誌》喚回閱讀紙本書的感動

2021-07-04 05:30

? 人氣

為了能實現理念,同樣也要顧到麵包,國內的紙媒,同樣展開「數位轉型」的漫漫長路,開第一槍的是《天下雜誌》於2017年推出「數位內容訂閱」並沒有嚇跑用戶,反而穩定上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數位匯流的濤洗下,媒體不得不洗筋伐隨,但郎有情,妹無意,讀者是否買單卻又是另一回事,2018年《壹週刊》從紙本徹底轉型為數位媒體,但仍在2020年因財務狀況不得不停刊;2019年《蘋果日報》推出「內容訂閱」卻在隔年,因數位用戶未能彌補資金缺口而拆掉付費牆,今年更是因疫情的關係,財務破洞愈深,進而宣布轉型成數位媒體;今年1月政治周刊《新新聞》亦是公告暫停紙本發行,以線上為主。

除了眾所皆知的付費牆之外,根據CTR媒體融合研究院觀察,國外的網站新設「時間牆」的機制,舉例來說德國的Madsack網站,刊登新聞後一小時內,用戶可隨意瀏覽,等一小時過後則回到付費牆內。

不論是付費牆或是時間牆,數位內容訂閱制儼然已成為趨勢,紙媒的弱勢,似乎已成定局,如同大水沖刷,尚未能在天上展翅,便溺在水中,但同樣保有「讀者」與「收入」的媒體,在茫茫大海中,宛如盈盈火光燃燒於海中央。

文青式的堅持

萬事起頭難,眼下創辦雜誌的方式,雖不比早先需要龐大的資金、設備和器材,但是仍有基本營運的顧慮和擴散讀者的艱辛,尤其《微誌》目前以紙本實體為主,線上宣傳為輔的方式進行。

「比起電子書,我們比較喜歡閱讀實體書,這大概是一種文青式的堅持。」陳至柔唇角微勾,羞澀的笑著。

捧著一本一兩百頁的雜誌,手指撫過光亮滑順的雪銅紙,觸摸的手感縈繞在心頭,字字句句如珠玉盡落眼前,撫摸到的真實感,情節的高潮迭起,烙印在讀者的內心。

八月〈環海〉封面。(《微誌》提供)
八月〈環海〉封面。(《微誌》提供)

即使清楚購買實體書的人不多,但也深知雜誌並非僅是線上檔案供人閱讀。架設臉書網站,只是推銷自家商品的第一步,尤其臉書的觸及率宛如午後雷陣雨,一朝是晴、一朝是雨,甚至導流的效果愈來愈差,讓「內容變現」化為蒙塵的招牌。

「如果我們做得厲害,說不定就會吸引他人購買。」兩人秉持信念,於線上提供免費版閱讀,讓陌生讀者快速認識她們,吸引知音主動分享。不過考量到讀者增加,提供完整電子版,便是對購買實體書的不公平。因此,於去年轉換成「軟性付費牆」的方式,在線上提供三分之一的內容。

不斷努力嘗試的兩人,現下便是設定短期的目標,預期於各大通路(書店、超商、電商平台)銷售,並且架設屬於《微誌》的官網,同樣效法其他媒體,將流量和用戶,導回自己的網站,一則不用撿二巨頭(Google、臉書)的殘餘羹飯,二來亦是以用戶紙本訂閱的方式,支持自己走往下個階段。讓兩人的力量,能夠燎原、能夠照亮他人。

點點火光,仍不免火花相撞四濺,相較於獨自創業,雙人合作確實可以減少各自的工作量,更多時候,是需要彼此溝通、相互摩擦理念。

「我覺得我們是找『平衡』而不是『妥協』。若是其中一方完全退讓,接受對方的意見,則容易造成對方內心的不平衡,甚至若是說服的話,反倒有可能淪為爭執「你錯我對」的感覺,但如果依照事實的基礎點上,各自退一步的話,兩人的合作上,才能更順利的進展。」潘韻婷沉思一會,緩緩地道。

正因如此,兩人配合的默契躍然於訪談和雜誌中,時不時看往彼此,眼神示意自己的答案,徵求對方的意見,唇邊仍舊噙著笑意,眸中閃爍著對實體書的熱誠。

「傻人有傻福」憑著那股刻在心上的傻勁,投入傳播領域中,在紙媒紛紛轉戰網路媒體時,在看似陰悶的盛夏中,用微微的火光,閃爍著暗號,呢喃著、低語著,勾引讀者的好奇心,喚回讀者對紙本書的感動。

*作者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四年級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