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盛夏盈盈的火光:《微誌》喚回閱讀紙本書的感動

2021-07-04 05:30

? 人氣

「我們沒有什麼偉大的初衷,純粹只是想創建一個平台,為自己、為無名的人發聲。」陳至柔謙和地笑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話反映在雜誌的名稱上,反覆咀嚼便可將《微誌》拆成「微小的雜誌」兩位創辦人的核心理念昭然若揭,一則是團隊人數稀少,力量微薄,二則是微小的 力量,如同螢火蟲的綠光一明一滅,匯聚而成便是漫天的流螢照亮遍地。

映照在禮儀師、算命師、果農和社工身上,這些電視不常見的主角,躍然於道林紙上侃侃而談。

「拍攝〈別〉封面的那天,剛好是清明節,那天我爸走在前面,我媽在車上拿東西,突然『磅』的一陣大雨,亂得我跟妹妹在旁邊又是撐傘、又是拿東西、又是背包包。」潘韻婷回憶起那天的情形,唇邊噙著一抹笑意。

彷彿是生命中偶然的必然,家人的情意如明晃晃的水滴,圓潤飽滿於心頭上,當下明明四人都離彼此有著一段距離,卻隱隱然能感受到這份情義,尤其從每篇貼文的留言和分享,父母的支援與用心清晰可見。

按著華人社會的常規來說,創刊號的主題與內容,理應「喜氣」些,但《微誌》卻相反,直搗殯葬業的工作內容,如此叛逆的風骨,如同他們將工作室取名為「不務正業」一樣,看似是無病呻吟的創作過程,是世人對文字工作者的刻板印象,她們索性直接坐實,將一切攤在陽光下,化為星火燎原的力量。

「這正是我們迷戀做雜誌的地方,不只單純看到工作的表象,而是觸碰他們的生命經歷,追問他們背後的故事。」

「母親節前夕,因著不知名的原因,一位母親帶著小孩跳軌自殺,前來收屍的卻是死者的母親。」

細究原因、刨根除底,到底撫不平生人的哀痛,「把握當下,珍惜現在」潘韻婷噙著笑意,卻語帶心長地道。

正如此,她們才在心中鑄下一股傻勁──「記下來」,將更多、更多,渴望被傾聽的故事,記下來。

數位訂閱vs.紙本訂閱

不過,「記下來」完成自我的使命,但雜誌的經營上,那赤色如烈焰的阿拉伯數字,卻在心裡扎的慌。

近年來,媒體陷入經營與使命的兩難,為了讓自身能夠走下去,繼而推出「使用者付費」概念的「付費牆」(Paywall),1997年美國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率先採用此制度,因《華爾街日報》內容主打金融時事,且是享譽國際的報業,時日至今已在全球累積250萬數位用戶。

當臉書盛行之時,許多傳媒為了「流量變現」將內容盡數貼在動態上,但是隨著臉書觸及率的改變,媒體也發現,臉書如同盜匪一般,硬生生奪走許多用戶,粉絲專頁雖是自家的名字,但仍舊是臉書的使用者,並非全然是原生網站的用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