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媲美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疫苗戰,看台灣如何成為疫苗難民

2021-07-03 05:30

? 人氣

作者認為台灣疫苗不足原因之一為超前部署不足。(示意圖/台中市政府)

作者認為台灣疫苗不足原因之一為超前部署不足。(示意圖/台中市政府)

2020年台灣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影響,人民仍依舊按照過往的日常步調生活,然而2021年5月中旬的三級警戒使台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面對突然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所有希望皆在新冠病毒的最終解藥:疫苗,新冠肺炎疫苗儼然成為社會上熱烈討論的重要話題,佔據許多新聞媒體頭條版面,愛因斯坦曾說:「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什麼武器來打,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戰會用石頭和木棍來打。」但第三次世界大戰尚未開打,新冠病毒的大肆侵略已使各國暫時放下軍事,共同研商如何快速研發出疫苗平定疫情,然而,共同協商疫苗研發過程並非最大的問題,疫苗分配不均造成了國際地位弱勢國家取得疫苗的不易。

為了爭奪被視為戰備資源的疫苗,富國運用科技上與國際地位優勢優先取得大量疫苗,導致世界疫苗分配不均,各國為了消滅僅約80至160 奈米的新冠病毒因此開啟了爭奪疫苗戰爭,台灣取得疫苗的過程難道真的是受限於中國政治打壓?還是政府採購動作慢慢拍?亦或是政府對疫情貴於樂觀?究竟過去被稱為「疫苗模範生」的台灣是如何淪為時下的「疫苗難民」。此篇文章首先帶領讀者

了解疫苗研發如此之快的原因,進而探討目前疫苗於世界上分配的狀況,最後總結台灣於各國積極爭奪疫苗的趨勢浪潮下是如何淪為疫苗難民。

一、為甚麼新冠肺炎疫苗研發如此快?

就統計平均而言一支疫苗需要約 10 年時間開發。然而,面對肆虐全世界的新冠病毒,首先開發出救命疫苗的輝瑞(Pfizer)和莫德納(Moderna),卻僅僅只花了 8 個月就完成最終臨床試驗,讓多國 2020 年底就開始施打疫苗。一般來說,試驗疫苗需要進行三次規模的試驗,試驗疫苗的大部分時間,主要是科學家寫計畫拉贊助、等待試驗被政府核准、與製造商溝通、雇用足夠的員工來進行試驗、得到足夠的臨床試驗人數。

根據《Nature》雜誌,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程度如此快速的原因主要肇因於:大量資源投入、冠狀病毒以及mRNA與腺病毒長年的研究、跨部門合作。

1.大量資源投入:政府機關與研究機構大規模資源投入

疫苗研發過程中,進度最緩滿的部分並非尋求贊助,而是一連串試驗疫苗是否有功效的過程,檢驗過程往往會花上幾年的時間,從動物到人體臨床檢驗,目的為提升疫苗保護人體的功效並盡可能降低副作用,特別是人體臨床三階段檢驗,需要大類人力、時間以及金錢的投入,新冠病毒疫苗也不例外。

然而,新冠病毒對於世界造成毀滅性的影響,各國經濟受到嚴重重創,失業率來到歷史新低,因此,為了快速復興社會經濟,不論是私人慈善家、公部門的政府研究基金、生技公司,皆挹注大量資金改變原先疫苗的流程。

大量資金的湧入條件下,生技公司採取同步檢驗的方法,同步測試臨床檢驗並同時生產,而非過往的按照順序先完成三階段檢驗,確認符合標準後再製造的過程,亦即是,生技公司承擔大量資金可能損失的風險,透過大量製造,以縮短研究過程,在最短的時間得到最有效的疫苗,前提是必須擁有充沛的資金。

2.歸功於過往冠狀病毒的經驗以及mRNA與腺病毒科技長年的研究:

新冠病毒疫苗快速製造的原因肇因於2003年初爆發的「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冠狀病毒(SARS-CoV)」以及2015年爆發的中東呼吸症候群冠狀病毒(MERS-CoV)。

不論是2020年初肆虐全世界的Covid-19還是SARS、MER,皆能夠通稱為新冠病毒,故早在covid-19病毒爆發之前,各國病毒研究學家已經對冠狀病毒投入大量的研究,並致力研發疫苗用以對抗冠狀病毒,這些努力於製造對冠狀病毒的身上終於奏效。

此外,用來製造疫苗的腺病毒與mRNA (信使核糖核酸)技術已經被用以人體長達數十年,這些生計科技相當成熟且具有一定的安全度,在這次疫情疫苗的研發速度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2020年的一月底,基因學家已經能夠檢測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並將其放置網路上提供全球研究者參考,這些都是史無前例,大大加速了疫苗研究過程。

3.跨部門的合作:

流行病防範創新聯盟(Coalition for Epidemic Preparedness Innovations, CEPI)扮演著推動者的角色。 CEPI是一個國際合作組織,整合來自於公部門,私部門,慈善機構和民間社會組織力量,獲得的捐款用於資助獨立的研究項目,以開發針對新出現的傳染病的疫苗。

CEPI自2020年初,與各界合作共和了包括9個新冠肺炎的候選疫苗產品組合,其中三個已在臨床測試中,同時,也一直密切關注與推動全球疫苗開發,期望加速新冠肺炎疫苗的開發,

二、目前疫苗於世界上分配的狀況

比爾.蓋茲透過視訊於2021年浦江創新論壇致詞提到,目前全球首批交付的10億劑疫苗中,有83%流向富國,但非洲等低收入國家疫苗接種率不到1%(截至6月22日)。

根據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所建立的Our World in Data資料庫顯示,至少施打第一劑疫苗施打率由加拿大(66.9%)高居第一、美國(53.11%)、南韓(29.5%)、日本(18.99)、台灣目前疫苗施打率僅有7%,可以從第一劑施打率得知目前世界疫苗分配不均以及各國之間施打率的龐大差距。

施打第一劑疫苗施打率由加拿大(66.9%)高居第一、美國(53.11%)、南韓(29.5%)、日本(18.99)、台灣目前疫苗施打率僅有7%。(Our World in Data)
施打第一劑疫苗施打率由加拿大(66.9%)高居第一、美國(53.11%)、南韓(29.5%)、日本(18.99)、台灣目前疫苗施打率僅有7%。(Our World in Data)

根據杜克大學全球健康創新中心最新數據顯示,「富國購買超過半數新冠疫苗,而窮國僅購買9%,平均收入最高國家的疫苗接種速度,是收入最低國家的25倍。」根據《彭博》報導指出。並提到若台灣以目前的速度要達到75%人口的疫苗覆蓋率,需要花6年。日本、南韓則分別為1.3、1.6年,而孟加拉國、越南則需要耗費10年以上。當今全球化世代,儘管富裕國家已能夠良好控制疫情,仍無法保證低收入國家之病毒不會突變成新型病毒,進而造成疫情再起,如此一來,世界將會邁入惡性循環的枷鎖,持續動盪不安。

富國購買超過半數新冠疫苗,而窮國僅購買9%,平均收入最高國家的疫苗接種速度,是收入最低國家的25倍。(杜克大學)
富國購買超過半數新冠疫苗,而窮國僅購買9%,平均收入最高國家的疫苗接種速度,是收入最低國家的25倍。(杜克大學)

三、台灣取得疫苗的問題與困境?

目前台灣共訂購了3千萬劑疫苗,分別跟藥廠採購的AZ疫苗(牛津/阿斯利康)疫苗1千萬劑,透過COVAX(疫苗全球取得機制)平台購買476萬劑疫苗(廠牌未訂)、莫德納(moderna)505萬劑以及國產疫苗1千萬劑,總計約3千萬劑。加上日本捐贈的124萬劑AZ疫苗、美國捐贈的250萬劑莫德納(moderna)、立陶宛捐贈2萬劑AZ疫苗,接受他國捐贈的疫苗共376萬劑疫苗,但截至6月20日,現有到貨與捐贈的疫苗僅只有486萬劑疫苗,過去被稱作疫苗模範生的台灣究竟在疫苗取得上出了甚麼問題?部份人民甚至自嘲受捐贈疫苗的台灣為「疫苗乞丐」。

1.超前部署不足

富國能夠優先取得疫苗並非偶然。

美國、英國和歐盟等富國於2020年歐美疫情大爆發後意識到疫苗的重要性,紛紛投入大筆預算給藥廠發展疫苗,透過大量資金投資方式以取得與疫苗研發廠商簽訂雙邊合約,用提前預購的方式來為藥商提供經費,進而擁有優先取得疫苗的特權,條件是國家必須有彈性的採購法規以及大量資金的機會成本。

特別是美國,2020年輝瑞與阿斯利康等疫苗尚未宣布試驗成功時,時任總統川普宣布了「曲速計劃」(wrap speed operation),投資120億美金予13個藥廠研發新冠疫苗。同年, 以色列也在輝瑞尚未完成檢驗前,以雙倍價格向藥廠下訂單。此外,上海復星與德國BioNtech合作在中國建廠生產疫苗。因此 ,這些國家挾帶著大量資金的國家擁有了優先取得疫苗的機會。

反觀台灣,台灣並未掌握投資藥廠研發的先機,以至於損失優先取得疫苗的機會,或許與當時台灣的疫情穩定導致政府以為能夠控制疫情,抑或是與台灣在國際上談判籌碼不夠,除了居於半導體晶片供應的龍頭優勢地位,台灣還有甚麼籌碼能夠搬上檯面用來利益交換?

2.採購疫苗時程過晚與對疫情過度樂觀

台灣於2020年9月與COVAX簽約首次採購476萬劑疫苗,當時疫苗進度不明確因此並為確切約定疫苗的配額與出貨時間,11月向阿斯利康藥廠簽約購買1000萬濟AZ疫苗,2021年2月原先與BioNTech簽約,卻並未成功簽約,2月初和莫德納購買505萬劑疫苗,加上國產疫苗可提供的1000萬劑疫苗,擁有了近3000萬劑疫苗,卻仍不夠台灣2350萬人施打。

首先,就COVAX媒介所購買的疫苗來說,就算是現今的第三級警戒而言,台灣疫情相對其他國家來說都是相當輕微,因此COVAX不可能優先將現有購買的疫苗全部送到台灣,加上當時與COVAX簽約根本沒有詳明規定疫苗的的到貨時間,476萬劑疫苗何時能夠全部到貨仍是未知。

2021年2月與BioNTech簽約失利以及2021年3月AZ疫苗產能不足以及4月歐盟血栓風波,加上和莫德納購買的505劑疫苗,政府就並無向其他藥廠繼續追加預購疫苗,將所有希望放在現在還在臨床試驗的1000萬劑國產疫苗,政府並未對輝瑞疫苗採購失利以及AZ疫苗產能不足的問題戒慎恐懼,卻將所有台灣人民的健康安全希望放在1000萬劑的國產疫苗上,如此採購計畫,無疑罔顧人民健康,對疫情過於樂觀。

今年4月之前,台灣還處於「本土零確診」的狀態,社會與經濟活動一切正常台灣人民對於新冠疫苗興致缺缺,接種疫苗意願不高,儘管政府推出優惠政策「疫苗接種假」,讓打了疫苗的人如果發生副作用最多可以請假兩天,並開放自費接種疫苗,民眾可以自己付費接種,但疫苗施打率也無明顯提升,可以得知不只政府對疫情過度樂觀,連人民皆忽視疫情的嚴重性。

3.外交政治困境

台灣自去八月年開始與BioNTech討論購買五百萬劑疫苗,卻受北京大力阻擾,導致今年二月簽約前夕生變,原因竟是台灣在擬定的新聞稿使用「我國」二字,將台灣人民的健康安危置之不理,罔顧人權。

輝瑞疫苗於港澳台大中華地區的市場獨家代理權由中國上海復興醫藥集團擁有,故繞過復興藥廠直接和疫苗Pfizer公司購買是不可能的,只能透過復興集團間接購買,2021年五月底郭台銘、柯建銘,以及復星集團董事長郭廣昌,三方密集討論如何將BNT疫苗送到台灣,之後復星突然退局, 郭台銘轉而直接接洽BioNTech。然而,擁有高達95%臨床保護力的mRNA輝瑞疫苗早已被其他大國優先於2020年底購買施打,根本輪不到五月底欲購買疫苗的台灣。

4.疫苗預算不足

就去年預算而言,台灣去年底編列115億元購買疫苗,韓國則編列約台幣330.5億元,日本則編列了約台幣1883億元,就總額而言,韓國是台灣的近三倍,日本則是16倍,事實上我們無法知道每個國家購買疫苗數量的單筆價格,但是從之後日本與韓國大量購買疫苗的狀況而言,此二國根本是能買則買,盡可能的買,超國國內人口也在所不惜,畢竟現今疫苗相當搶手,各國無法保證藥廠能夠確實的快速出貨,就算有多的疫苗也能夠捐贈他國,達到疫苗外交。

這樣的狀態與今年春季日本、韓國疫情大爆發造成國內經濟重創有關,人民皆相當贊成透過大撒幣的方式大量購買疫苗,相較於台灣尚未面對大規模的疫情爆發,因此台灣對於疫苗的警覺程度過低,直到本土疫情大爆發,才警覺疫苗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疫苗早以供不應求,亦即是台灣政府願意花在採購疫苗上的錢,遠比日本跟韓國少上許多。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本土疫情大爆發,造成全面停課不停學、居家辦公、大型集會活動取消、禁止群聚等等政策都是希望能夠早日結束疫情,然而這些手段只能治標不治本,還需要靠最終的解藥:疫苗來控制疫情不再繼續侵蝕台灣根本。

近日來,疫苗佔據所有社群媒體,紛天雜亂的疫苗資訊使台灣社會政治更加分裂,人心更加無法聚攏,鋪天蓋地的錯誤資訊彼此交雜,執政黨政府被在野黨批得一無是處,在野黨見風轉舵、風吹草偃的種種姿態亦讓人作嘔,仇恨言論彼此對立程度比以往更嚴重,社會網絡逐漸如凋零的玫瑰辦辦死去。

筆者期盼透過此些資料使更多人意識到:「買疫苗不是買菜,並非想買就買」更何況台灣於國際上的地位本來就相當低弱,受到中方極力打壓,理當然,台灣在採購疫苗的過程也有疏忽,對於疫情過度樂觀,導致現今施打率僅7%的窘境,造成近605人的無辜人命白白送葬(截至6月24日),政府仍責無旁貸,必須盡可能爭取疫苗,加速國產疫苗的檢驗,早日普及疫苗接種,我們人民能做的就是放下成見,減少彼此之間的口水戰,於隔離期間保持心靈健康,期待疫情解封的一天。

*作者為成功大學政治學系大二學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