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驚滔駭浪的1941─殊途同歸的民族主義與共產主義

2021-07-04 07:20

? 人氣

如果沒有日軍主動率領和平建國軍出擊共軍,各地的軍頭出於保存實力的想法,也絕對不會輕易向共軍根據地發起掃蕩。到了戰爭末期,汪精衛靠著一些被俘或者主動投效的黃埔軍校生幫助,總算是拉拔起了完全效忠自己的三個警衛師。警衛師的素質確實比一般的和平建國軍還要高,忠誠度也沒有問題,但是數量還是太少,只能負責首都南京地區的重點防禦。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改組派」在台灣的消逝

當然伴隨著抗戰勝利,還有大日本帝國的徹底瓦解,汪精衛政權與和平建國軍都跟著一起垮台。原本是汪精衛嫡系部隊的三個警備師,也分別為國共兩軍所收編,準備投入下一個階段的國共內戰。

然而這並不代表,早年追隨汪精衛的「改組派」就此失去了影響力。畢竟不是每一個「改組派」的代表人物,都在1940年加入汪精衛政權。

比如前面提到的谷正綱,還有陳公博之外的另外一位「改組派」領銜人物顧孟餘都在戰後來到了台灣。顧孟餘晚年擔任總統府資政,基本上沒有實權,倒是谷正綱受到蔣中正父子的青睞,參與來台後的中國國民黨黨務改造工作。在留學蘇聯的蔣經國帶領下,「改組派」過去「以黨治國」、「以黨領軍」的主張得到了相當大程度的實現。

大搞偶像崇拜的汪精衛,後來這一套也被「改組派」帶到台灣,再由史達林的學徒蔣經國發揚光大。(圖/國史館)
大搞偶像崇拜的汪精衛,後來這一套也被「改組派」帶到台灣,再由史達林的學徒蔣經國發揚光大。(圖/國史館)

軍隊裡開始大幅度出現政工,國民黨的權力凌駕於部隊,甚至於整個國家之上,使遷台後處於戒嚴體制下的中華民國政府,在行為模式上與抗戰時代的汪精衛政權更為類似。

尤其是情治機構,更是在蔣經國的默許下,啟用了大量過去滿洲國軍憲兵隊或者汪精衛政權76號的人才。關於這段戒嚴時期的黑歷史,大家可以參考已故左派作家陳映真先生的作品《忠孝公園》。

谷正綱則擔任過內政部長、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理事長,以及國防部參謀次長的要職。不過谷正綱之所以成為人人皆知的「反共鐵人」,還是與他領導亞洲人民反共聯盟,還有世界人民反共聯盟的歷史有密切關係。而谷正綱在擔任「世盟」領袖時,所結交的日本、南韓、東歐以及拉丁美洲反共友人,多數又是二戰時的軍國主義者與法西斯主義者,強化了該組織與汪精衛政權歷史的連結。

可對於蔣中正和蔣經國而言,戒嚴終究只是延續中華民國命脈的手段,並不是目的。尤其在爭取美援的大環境下,蔣中正就算不是民主的信徒,也必須要帶領台灣逐步走向政治開放的道路。

於是隨著戒嚴時代還有動員戡亂的結束,台灣最終實現了軍隊國家化與政黨輪替兩項走向民主的關鍵指標,為「軍人干政」還有「黨指揮槍」等兩個不正常的現象通通畫上了休止符。

走向「開明專制」的中共

反倒是過去曾經是汪政權死對頭的中共,在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等「混亂邪惡」的恐怖教訓之後,走上了過去「改組派」所期待的「守序邪惡」。在鞏固一黨專制的同時,努力維護現有的社會架構與秩序。畢竟今天的中國共產黨,已經不再是秩序的挑戰者,而是秩序的守護者,從而能贏得多數追求穩定生活的兩岸平民支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00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